- 第 1 节:序
- 第 2 节:前言(1)
- 第 3 节:前言(2)
- 第 5 节:第一章 幼年得宝(2)
- 第 4 节:第一章 幼年得宝(1)
- 第 6 节:第一章 幼年得宝(3)
- 第 8 节:第一章 幼年得宝(5)
- 第 10 节:第一章 幼年得宝(7)
- 第 11 节:第一章 幼年得宝(8)
- 第 12 节:第一章 幼年得宝(9)
- 第 7 节:第一章 幼年得宝(4)
- 第 9 节:第一章 幼年得宝(6)
- 第 13 节:第一章 幼年得宝(10)
- 第 15 节:第一章 幼年得宝(12)
- 第 14 节:第一章 幼年得宝(11)
- 第 16 节:第一章 幼年得宝(13)
- 第 17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1)
- 第 18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2)
- 第 20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4)
- 第 19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3)
- 第 21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5)
- 第 22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6)
- 第 23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7)
- 第 24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8)
- 第 25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9)
- 第 26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10)
- 第 27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11)
- 第 28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12)
- 第 29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13)
- 第 30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14)
- 第 31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15)
- 第 32 节:第三章 军校情歌(1)
- 第 33 节:第三章 军校情歌(2)
- 第 34 节:第三章 军校情歌(3)
- 第 35 节:第三章 军校情歌(4)
- 第 36 节:第三章 军校情歌(5)
- 第 37 节:第三章 军校情歌(6)
- 第 38 节:第三章 军校情歌(7)
- 第 39 节:第三章 军校情歌(8)
- 第 40 节:第三章 军校情歌(9)
- 第 41 节:第三章 军校情歌(10)
- 第 42 节:第三章 军校情歌(11)
- 第 43 节:第三章 军校情歌(12)
- 第 45 节:第四章 婚姻殿堂(1)
- 第 44 节:第三章 军校情歌(13)
- 第 46 节:第四章 婚姻殿堂(2)
- 第 47 节:第四章 婚姻殿堂(3)
- 第 48 节:第四章 婚姻殿堂(4)
- 第 49 节:第四章 婚姻殿堂(5)
- 第 50 节:第四章 婚姻殿堂(6)
- 第 51 节:第四章 婚姻殿堂(7)
- 第 52 节:第四章 婚姻殿堂(8)
- 第 53 节:第四章 婚姻殿堂(9)
- 第 55 节:第四章 婚姻殿堂(11)
- 第 54 节:第四章 婚姻殿堂(10)
- 第 56 节:第四章 婚姻殿堂(12)
- 第 57 节:第四章 婚姻殿堂(13)
- 第 58 节:第四章 婚姻殿堂(14)
第 7 节:第一章 幼年得宝(4)
他的父亲叫杨同祜,长期在外。先是出远门,到山东五师读书,后来到县城,在高级小学教学。他讲授五六年级国文课,善尽职守,非常认真,不但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而且还精选很多短文,每天背熟一篇,对学生毫不放松,一个接着一个检查。当时,升学竞争已十分激烈,菏泽地区 11 个县,仅有省立六中(现为菏泽一中)一所中学,每年初中招生 100 名,11 个县的高小毕业生,都以考取六中为荣。有一年夏天,六中新生放榜时,其父所教的学生,竟考取 24 名之多,占到那年录取新生的四分之一。由于教学任务重,人事繁忙,其父经常忙于业务,只是寒暑假期回家,偶尔小住几天。自庆鑫记忆时起,就很少跟父亲见面,教养他的责任,便落在母亲肩上。
他的母亲叫马万芝,比父亲大两岁。当时女子嫁到夫家,除了照顾丈夫外,更要紧的是侍奉公婆,操持家务。他的母亲不是一般女子。在娘家上过学,已读了几年私塾,知书达理,进退有度,能背诵不少古文,讲起故事来,如数家珍。母亲是祖父的忠实信徒,思想一脉相承,能讲很多哲理,讲得如祖父一样,结合实际,入情入理。
杨家多代单传,庆鑫是长子,他在老家时,弟弟还没有出世,上无兄姐,下无弟弟,只有一个妹妹兰英,小他九岁。当时他是杨家一根独苗,因此老人对他十分疼爱。这样的富家独子,一般是溺爱的。他家如何教子呢?
母亲常说"教子婴孩"。她对孩子不娇不惯,就连生活细节,也不放松,深怕他走错一步,误入歧途。她给孩子"约法三章":
一讲勤俭。在生活上,讲究自立。凡是饮食起居,都让庆鑫自己动手,大人不替他操持,父母的用心良苦,意在培养他的自立精神。因此,他很小就能独立,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在日常生活用品上,母亲力求节俭,唯恐他注重衣食华美,不务实际。母亲常像祖父那样讲:"从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出自《增广贤文》)她让庆鑫粗茶淡饭,土布衣衫,养成朴素的习惯。
对他既要求严格,又十分体贴。有一次,幼年的庆鑫生了一场重病,一连几天,高烧不退,迷糊乱语,梦话不断。每当他睁开眼睛时,就看到母亲,守在床前,细心照顾,熬汤喂药,忧形于色。蓦然间,他发现母亲瘦了,脸上有皱纹了。幸亏不久,庆鑫的病情逐渐好转,如若再多病几天,母亲非要病倒不可。那场病后,庆鑫好几年里,饭量很小,身体瘦弱,大眼长脖,人们戏称他为"长颈鹿"。母亲为让儿子增加食欲,每天数次进出厨房,为儿子做些有滋有味的饭菜,调他胃口。母亲守在身旁,看孩子吃饭,若是多吃几口,她就开心,合不拢嘴。母亲爱他,疼他,但从不把娇爱挂在嘴上。庆鑫却体会到,母亲在用整个生命来关爱他。
二讲家规。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个国家如若没有国法,将混乱不堪,不能国富民强,相对于家庭,每个成员也应遵循家庭准则。那时教育方法落后,有体罚的陋习,母亲爱深责切,好动家法。什么叫家法呢?庆鑫幼年时,犯有过错,就要挨打,有专门打人的工具叫"家法"。它是一个竹板(或木板),在私塾学校里,也有这样的工具,叫戒尺。老师打人时,右手拿竹板,左手抓住受罚者的指尖,打左手心,不打右手心,右手受伤影响执笔写字。
母亲一个人,担当了严父与慈母的双重角色。庆鑫四岁时,母亲就教他识字,开始启蒙。那时,他还是一个玩童,好动爱玩,母亲经常劝他,认真读书。有一天,静极思动,他抛下课本,跑到后院里,东走西转,尽情耍玩。发现墙下排水沟里,跑来一只小鸡,圆嘟嘟的身子,嫩黄的羽毛,旁若无人,走来走去,一会儿低头觅食,一会儿抬头看人,可爱极了。他一时好奇,伸手把它捧起来。想着它大概饿了,高高兴兴地走进厨房,拿些小米,盛碗冷水,一点一滴地喂它。庆鑫沾沾自喜,兴趣顿起,跟着观看。
他的母亲马万芝,看着庆鑫来回奔跑,问他干什么?他吞吞吐吐,说不清楚,拖延不住,最后吐露真情。母亲听后,大发雷霆,训斥他:"不学习,玩小鸡,把别人的小鸡留自家,是小偷行为。不该把他人的财物占为己有。"她从屋里拿出"家法",照着庆鑫的左手心,就是一阵竹板,一直打得皮开血流。母亲流着泪说:"打在儿身上,疼在娘心上,严格要求,对你有好处,我不忍打你,可是不得不打你,你今天挨了打,受到疼痛,就能一生一世地记住,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不是自己的东西,一个不取,就是饿死不做贼。古语说:小时摸针,大来偷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行为光明磊落,不干偷盗之事。"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