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介绍

第 2 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发布于 2025-02-01 18:15:26 字数 3779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0

一、知觉的对象性

感觉系统提供的是各种感觉信息:光、色、声、嗅、味和触,但知觉到一个统一体或完整具体的对象,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对象性。感觉是如何被组织成一个统一体的知觉的呢?首先是要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即图形—背景组织。被知觉的对象好像从其他事物中突出来,出现在“面前”,而其他事物就退到“后面”去。前面是知觉的对象,后者成为知觉的背景。

1.对象知觉产生的必要条件

只有当刺激物之间有某种差别时,一部分刺激物才能称为知觉的对象,而另一部分刺激物便成为背景,从而使得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这是产生知觉的必要条件。

2.知觉中的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知觉的对象比背景清楚,好像突出在背景的前面,而背景则好像退到它的后面。例如,在我们注视教师板书时,黑板上的文字被学生清晰地知觉到,而黑板附近的墙壁、挂图等好像退到它的后面成为模糊的背景。从背景中区分出知觉对象,依赖于下列四个条件:一是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就越容易;反之,则越困难。如在昏暗的灯光下,穿针是很困难的,针孔和线的亮度差别很小不容易分辨。二是注意选择规律。当注意指向某个事物时,该事物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其他事物成为知觉的背景。当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时,原来的知觉对象成为背景,知觉对象发生变化。三是对象的运动: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运动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对象。如在夜空中升起的孔明灯。四是刺激物各部分的组合,即刺激物本身的结构。

这些图形—背景规律对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如交通信号标志、军事伪装设施等。知觉的对象与背景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如在均匀化的知觉域中不可能有对象知觉,因而也不可能有知觉的背景。当学生从注视教师的板书转移到挂图时,挂图成了清晰的对象,而黑板上的文字则成了知觉的背景。还有一种情形是可逆图形,即图形和背景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双关图像,如人脸花瓶图像。

知觉对象受背景的制约和影响。对象知觉不是对某一事物的孤立的反映。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会影响对象知觉。

【课外阅读】

图形—背景规律的运用

在晴天阳光照射下,白色物体比所有其他颜色物体容易被发现。一座白色房屋看起来要比地平线的天空和周围较暗的背景亮得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很远的地方便能看清楚。但是,在阴天或在阴影中,白色物体和天空背景的亮度差别较小,看起来就不明显。如果有雾,白色物体所反射的光亮穿过雾以后减弱了,同时雾中的漫射光线均匀地照在原来较暗的周围背景上而使背景的亮度增大,因此物体与背景的亮度对比减小,而不易辨认出来。在阴天或有雾的时候,黑色物体与周围背景的亮度对比程度最大,所以最容易看清楚。因为人要从各个方向和在各种天气条件下观看信号设施,所以灯塔、栏杆、路标常漆上白色和黑色相间的条纹。

在军事中常常利用对象与背景的规律来发送信号、进行伪装和发现目标。如果物体与背景的颜色相同,便不容易区分出来,当二者是互补色的时候最容易分辨出来。机场绿色草地上的红房子是最容易被发现的。航海中的信号旗虽然面积不大,但是跟海面与舰艇的颜色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很容易被看到。在白天,黄是鲜明的颜色,作信号用是有利的;在夜晚,绿、蓝、红较鲜明,是信号灯光的有利颜色,而黄是不利的颜色。为了在各种颜色背景上和各种明暗条件下辨认目标,信号标志常是用红和黄两种颜色设计的。

为了隐蔽目标,在伪装中应设法使物体和周围背景的颜色相同,因此,军事设施、车辆、飞机等都漆上与环境类似的颜色。有时候也用破坏对象轮廓的办法来进行伪装,特别是被伪装的物体需要在各种颜色的背景上活动的时候,只用一种颜色进行伪装比较困难,所以常采用不固定形状的斑点和条纹或利用网纹进行伪装。当伪装的物体和周围的物体形成交错重合的画面,就破坏了对象组成部分的结构。由于物体的某些部分难以辨别出来,人便无法推测伪装物体的外形了。但是,由于运动的对象极易被发现,车辆等大型物体一般还是多在夜间转移。军事侦察员的任务是善于从伪装中把对象区分出来。这里,认识和利用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的各种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资料来源:《普通心理学》

二、知觉的组织性(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人们并不把它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或知觉的组织性。如在绘画作品中,对“刮风”现象的体现,一般都通过作品中的其他事物如倾斜的树枝、花木等来展现。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在知觉对象时,即使没有掌握事物的所有细节,只要具备组成对象的关键组成部分便可形成完整的感知。如在唱歌时,即使有个别走音现象,但仍然能辨认出是哪首歌曲。

格式塔心理学家曾对知觉的整体性做过许多研究,提出知觉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形成和组织起来的。格式塔原则有:

1.接近原则

两个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接、连续或相邻,可以造成人对二者间的因果关系的知觉。

2.相似性原则

即在大小、形状、颜色或形状上相似的刺激物,更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如动物中对保护色的运用。

3.共同命运原则

即以相同方向运动的成分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这是相似性原则基础上的组织过程,是其在运动成分上的运用。如演奏的乐队、游动的鱼群和飞行的鸟群等。

4.对称性原则

平衡对称的图形与非对称图形相比,更易于组织在一起形成图形。

5.闭合原则

闭合指人努力将一个图形知觉为一个连续的完整形状的倾向,如对幻觉图形的知觉。

6.同域原则

处于同一地带或同一区域的刺激物更容易被视为一组。

三、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对象的物理特征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形象并不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知觉恒常性现象在视知觉中表现得很明显、很普遍,主要表现为下列几种:

1.大小恒常性

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论观看距离如何,人们仍倾向于把物体看成特定的大小。为了准确知觉事物的大小,常常依赖过去的经验,知觉的大小恒常性既来自天生,也来自经验。例如,我们认识一个人,知道他的身高、大小,他站在 3m、5m、15m 的不同距离,在视网膜上的像因距离不同而改变,但是,知觉到这个人的大小却是不变的。

2.形状恒常性

尽管观察物体的角度发生变化,但是,对物体形状的知觉不受视网膜像形状改变的影响。例如,观察课本,不管从正上方,左边或是右边各个角度看它,知觉到这本书都是长方形的。虽然视角不同事,课本透射在视网膜上的视像会改变,但是,对它形状的知觉保持不变。

3.明度恒常性

尽管照明的亮度改变,但人们仍倾向于把物体的表面亮度知觉为不变。在强烈的阳光下煤块反射的光量远大于黄昏时白粉笔所反射的光量。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还是把煤块知觉为黑色,把粉笔知觉为白色。

4.颜色恒常性

尽管物体照明的颜色改变了,人们仍把它感知为原来的颜色。例如,不论在黄光照射下还是在蓝光照射下,总是把一面国旗知觉为红色的。

除视知觉外,知觉恒常性还表现在其他知觉领域中。例如,当转动头部的时候,虽然声音对听觉器官的作用条件发生了变化,但感到声音的方位并没有变化。这是方位知觉恒常性现象。

知觉的恒常性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具有重大意义。它使人们得以在变化万千的世界上生活,虽然一个物体看上去有大小变化和明暗变化,都能按照事物的实际面貌反映事物。如果知觉不具有恒常性,那么,人就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外界环境。

四、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们对于知觉的对象总是力图以自己的过去经验予以解释,同时用词来标志它,赋予一定的意义。这一特性又称意义性。面对知觉对象,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它,将其归于经验中的某一类事物。人们对知觉对象产生理解,才能获得对事物的整体反映。一个经验、知识都很丰富的人,会对事物知觉得更加深刻。例如,专业维修人员检修机器时,更发现更多一般人所不能了解的细节问题。再如,成人能看到隐藏在图画中儿童看不到的内容和意义。

在言语知觉中,知觉的理解性非常明显。例如,做单词缺失字母的填空题时,倾向于对整个句子进行理解把握,从而推断出单词的意义,才能知道缺失的字母。

知觉的理解性有助于从背景中区分出知觉对象,有助于形成整体知觉,从而扩大了知觉的范围,使知觉更加迅速。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扫码二维码加入Web技术交流群

发布评论

需要 登录 才能够评论, 你可以免费 注册 一个本站的账号。
列表为空,暂无数据
    我们使用 Cookies 和其他技术来定制您的体验包括您的登录状态等。通过阅读我们的 隐私政策 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单击 接受 或继续使用网站,即表示您同意使用 Cookies 和您的相关数据。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