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节 情绪的外部表现
情绪是人的一种内部主观体验,而在情绪发生时,总会伴随某种外部表现。这种与情绪有关的、可观察到的行为特征称为表情。
一、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是指通过眼部、颜面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人的眼睛是最善于传情的,不同的眼神可以表达不同的情绪。高兴和兴奋时“眉开眼笑”,气愤时“怒目而视”,悲伤时“两眼无光”,惊奇时“双目凝视”等。眼睛能传情,还能交流思想。人与人之间有些事情只能意会。不能或不便言传,可以通过观察人的眼神来了解他人的内心思想和愿望,推知他们的态度。因此,眼神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非言语交往手段。另外,口部肌肉的变化也是情绪表现的重要线索。如,憎恨时“咬牙切齿”,紧张时“张口结舌”等,都是通过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情绪的。
艾克曼(1975)的实验证明,人脸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表情作用。如,眼睛最能表达忧伤,口部最能表达快乐与厌恶,前额能提供惊奇的信号等。林传鼎(1944)的实验研究证明,口部肌肉比眼部肌肉更能表达喜悦、怨恨等少数情绪,而眼部肌肉更能表达忧愁、怨恨、惊骇等情绪。
汤姆金斯(Tomkins,1970)假定存在 8 种原始的情绪:兴趣、欢乐、惊奇、痛苦、恐惧、羞愧、轻蔑、愤怒,并假定每种情绪都是在某种先天性的皮层下神经(丘脑)的控制下出现的一种面部肌肉反应,因而有相应的面部表情模式。见表 10-1。
表 10-1 不同情绪的面部模式
关于面部表情的识别,吉特(Gitter)、布拉克(Black)和莫斯托夫斯基(Mostofsky)等人对辨别不同情绪的表情照片的难度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最容易辨认的是快乐、痛苦;较难辨认的是恐惧、悲哀;最难辨认的是怀疑、怜悯。
达尔文(Darwin,1872)认为,不同的面部表情是天生的、固有的,并且能为全人类所理解。当代一些研究证明了达尔文的观点。艾克曼等人对 10 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被试呈现 30 张不同情绪面孔的照片,如愉快、恐惧、发怒、悲伤、惊奇和厌恶等,要求他们辨认每张图片的情绪,结果表明,被试在识别这些情绪的照片时出现了高度的一致性(Ekman,etal.,1987)。近期的一些研究也支持达尔文的观点。Izard(1995)等研究发现,当母亲和 10 周的婴儿进行愉快和不愉快的交流时,婴儿会出现愉快、感兴趣、悲伤和发怒的表情。
二、姿态表情
姿态表情分为身体表情和手势表情两种。身体表情(body expression)是表达情绪的方式之一,人的情绪状态不同,身体姿态也会不同,如高兴时“捧腹大笑”,恐惧时“紧缩双肩”,紧张时“坐立不安”等。手势(gesture)常常是表达情绪的一种重要形式。手势通常和言语一起来表达赞成还是反对、接纳还是拒绝、喜欢还是厌恶等态度和思想,当然,手势也可以单独表达情感、思想、或做出指示,如“振臂高呼”、“双手一摊”、“手舞足蹈”等手势,分别表达了个人的激愤、无可奈何、高兴等情绪。有关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手势表情是通过学习得来的,它存在个体差异,且存在民族或团体差异。后者表明了社会文化和传统习惯对手势表情的影响。
三、语调表情
语音、语调表情(intonation expression)是面部表情、姿态表情之外的另一种表达情绪的重要形式。朗朗笑声是愉快情绪的体现,呻吟是痛苦情绪的体现。言语是人类沟通思想的工具,语音的高低、强弱、抑扬顿挫等也是表达说话者情绪的手段。如,当播音员转播篮球比赛的实况时,他的声音尖锐、急促、声嘶力竭,表达了一种紧张而兴奋的情绪;当播音员播出某位领导人逝世的公告时,语调缓慢而深沉,表达了一种悲痛而惋惜的情绪。
总而言之,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等构成了人类非言语交往形式,也可称为“体语”(body language)。
四、感觉反馈
人们的情绪是通过面部肌肉、骨骼肌肉系统的活动来表达的。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身体的反馈活动可以增强情绪的体验。莱尔德(Laird,1974)设计实验研究发现,假装微笑组的被试比皱眉组的被试更多报告感觉愉快且认为材料更有趣。Duclos(1989)等的研究也表明,假装的表情可以使人感应到恐惧、发怒、悲伤和厌恶。扎耶恩(Zajonc,1993)假定,微笑的面部表情使较冷的血液流入大脑,通过降低大脑的温度产生愉快的情感。相反,皱眉减少血流量,提高了大脑的温度而产生不愉快的状态。
身体姿势也能提供感觉反馈,并影响人的情绪。斯蒂帕尔等(Stepper,1993)的研究证实了该感觉反馈的存在。他们要求不同被试在不同高度的桌子上写字,形成不同的坐姿,有的坐直,有的蜷成一团。结果表明,坐直的被试比蜷成一团的被试更多地报告骄傲情绪。Duclous(1989)等研究发现,被试握紧拳头斜放于身前时报告感觉发怒,而把头埋下的人感到悲伤。
西格曼和斯蒂芬(Siegman & Stephen,1993)的研究证实,言语行为同样影响人们的情绪。当人们大声谈论与焦虑有关的事件时,被试会更焦虑;当人们用缓慢的、微弱的声调谈论与悲伤有关的事件时,被试会感觉更悲伤。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