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介绍

第 1 节 意识概述

发布于 2025-02-01 18:15:26 字数 7074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0

一、意识的概念和特性

1.意识的含义

意识是人们对自身行为以及周围世界的觉知。包括对环境刺激信息感知、自身感受、记忆和思维的知觉,以及对自身行为和认知活动产生、维持及终止的调节与控制。

人的意识能够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或特征的觉知来认识其本质和内在联系,并根据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来指导、调节和控制自身的行为或自身的内部状态。因此,意识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对客观事物与环境刺激的意识;二是人对自身内部状态的意识,包括对自身内部活动状态的意识和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即觉知到自己的各种主观体验——自我意识。

意识就心理状态而言,意味着清醒、警觉、觉察、注意集中等;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来的一些东西;在行为水平上,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立精神实体。

意识的概念比较复杂,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

(1)意识是一种觉知。在这个意义上,意识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

(2)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综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即意识不仅是对信息的被动觉察和感知,而且具有能动性和调节作用。

(3)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或水平,从无意识到意识再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另外,意识还存在一般性变化,如觉醒、惊奇、愤怒、警觉等。

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的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低等动物没有意识,高等动物也只是随着神经系统的演进才出现意识的萌芽。只有当人脑这一高度组织的物质形态出现后,才有人类特有的意识。从个体发展来看,刚出生的婴儿还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意识。其出现的标志是具有自我意识,当婴儿能区分开“自我”和“非我”、“主体”和“客体”时,才能说明其具有自我意识。

2.意识的基本特性

(1)意识的觉知性

觉知性是人类意识的最基本特征,指对外部刺激和自身内部心理事件的了解,表现为人不仅能意识到客观事物的存在,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而且能意识到自身的存在,自身同客观事物的复杂关系以及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等。

对自己的状况和活动的觉知,就是人的自我意识之一。正是由于人不仅能意识到客观事物的存在,对外界刺激进行分析综合,而且还能意识到自己、对自己的主观世界进行分析综合,并且能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行为和客观现实的关系进行评价,这样就能够把自我和非我、主观和客观区分开来,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动机来自觉地指导和调节人的行为。这些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人脑之中的,通过言语加工、言语表达从而实现人对客观现实的自觉反映活动,是意识的重要特征之一。

(2)意识的能动性

能动性是指人的意识能够主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由于人有意识,因而人类就和单纯适应自然界的动物有了本质的区别。其能动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 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在反映客观现实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总是根据社会实践需要,带着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抱着一定的目的和动机,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

② 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人类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主动的,是根据需要去反映客观世界进而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世界,即客观世界不会自动地满足人类的需要,人类是以自己的行动来改造客观世界以满足人类需求的。人的意识是通过实践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③ 意识的前进性。人的意识活动是不断发展前进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人类意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前进,人类不断地追求自身主观世界的丰富和发展,也不断地摆脱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知之不多和知之不全的状态,从而使意识的能动性不断地提高到更新、更高的阶段,在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

(3)意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活着,它仍然是这种产物。意识是人类祖先在劳动及其社会联系发展过程中伴随着语言一起发生、形成和发展的,一开始就受到社会的影响和制约。人类意识既然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发生和发展必然受到来自社会环境的巨大影响。而且形成的意识又会反作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一个人的意识和人格的形成,都是在社会生活过程中与他人交往、互动的结果,这取决于生活状态、接受教育的条件、社会文化环境、从事社会实践的能力水平。从意识的内容来看,人类意识的内容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日渐丰富和深刻。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认识深度和广度决定人类的社会实践领域也会不同,因此,在意识的发展水平和表现特点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幸福观、事业观、职业观、人生观、婚恋观也都有差异。这些都表明,人的意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3.意识的水平

意识水平反映了人在某一时间内对自身活动及其状态的觉知程度。在清醒的状态下,能够意识到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人的意识表现出多维度、多层次、多水平的现象。分为三个不同的水平:

(1)意识的基本水平

反映人对自己内部心理活动状态及行为表现的觉知,也反映了其对周围环境刺激信息的觉知。这种意识表现为人对知觉的事物或现象以及对刺激信息反映的觉知。

(2)意识的中间水平

表明人对环境刺激信息中的某一个事物或某一种现象的觉知,具有主观能动性。在该意识水平上,人依赖自己的知识经验,通过思维和想象新事物或新现象的可能情形,并利用它来回忆过去或者计划将来。

(3)意识的高级水平

反映人对自己的觉知、选择的事物或现象正在进行思考,即自我觉知,具有个人经历的特征。在意识的高级水平上,人将体验到一种有序的、逻辑的、可预期的状态,通过这种意识活动,逐渐形成预期能力,并运用这种能力来选择当前的行动和计划未来。

4.意识的种类

根据意识的不同水平,可以把意识分为三种类型:

(1)无意识

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血压变化、心跳脉搏变化、脑电活动等由神经系统控制的生理信息。

(2)前意识

前意识是指保存在人脑中过去的经验或信息,虽然平时不被察觉,但在需要时或被注意时,可以复现或提取而达到觉知。人的长时记忆中存储着大量的信息,如语言、运动、地理、天文知识,以及经历过的事件或主观体验等,平时不使用这些信息时,可能意识不到这些信息的存在,因此,前意识具有心理背景的功能。当人面临某种问题时,就会把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资料提取到前意识之中,此时,前意识担当了需要意识出现时的阶梯,类似于计算机的缓冲区域,从而使人有意识地利用信息资料完成当前任务。

(3)潜意识

潜意识是指对正在进行的某种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人本身并没有觉知或毫无觉知。潜意识一般是对人正在进行的某种心理或行为特征的描述。例如,演讲者在述说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口误。

弗洛伊德对潜意识进行了系统研究,他认为,某些意识经验,如本能、创伤经历等威胁心理活动过程被排除在意识之外。但是,那些原始的、不被现实和良心接受的欲念、动机、情绪等内容与经验被压抑在潜意识之中。尽管潜意识中的欲望、情绪或某些观念被压抑,但它们并没有泯灭。那些本能欲望、情绪和观念会不由自主地活动,在某些状态下通过装换、象征方式在意识中出现,仍会直接、间接地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现实生活中,有人会出现口误,在精神分析理论看来就是潜意识的作用。通过潜意识可以了解人的行为动力或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二、意识状态

人的意识状态有以下三种: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在人的意识状态中,可控制的意识状态是指意识处于最清晰、注意力最集中的状态。当人在关注某件事情或某个事物时,会把自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到自身或外部事物上。此时能够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事,能够预见到事情发展的结果,能够根据自己的目的和意图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如,参加重要考试时的意识状态。

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自动化的意识状态是指在从事自己熟练掌握的活动或习惯化的行为时,不需要投入更多注意资源就能顺利完成的状态。在自动化意识状态下,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或具体步骤并不清楚。如,骑自行车时,不必关心车子运动的状态。在大街上当看到某些人表现出某种行为时,会自动地对其人格进行推论。例如,当看到某人扶着一个老人过马路,会自动化地推论这个人具有乐于助人的品质。

3.白日梦意识状态

白日梦状态是指介于清醒状态与睡眠状态之间高度卷入的幻想活动。许多人都有白日梦的经历,自己成为一个实现自己理想的成功者。通常认为白日梦就是空想,做白日梦的人虚度光阴、脱离现实。但心理学研究发现,白日梦在性质上属于我向思维,其内容与其生活具有一定的联系,并与个人期望的未来活动有关,使其将来可能发生的事在脑中预先演练,通过白日梦使欲念冲动释放。因此,白日梦是一种纯凭个人主观感受,而不顾客观现实的意识状态。

白日梦的意识状态可能具有一定心理辅导的作用,多发生在儿童期和青少年阶段,这时他们处于成年期中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通过白日梦获得某种程度的欣快感,以及超越现实与时空界限来激发自己的灵感,并转化为自己意志行动的动机,因此,不能把年轻人适度的白日梦意识状态视为心理失常。当然,一个人将白日梦完全取代日常生活或学习过程的有意义的行动,或把它作为逃避社会现实的手段或方式,则可能是心理变态的征兆。白日梦在成年人中比较少见。研究发现:如果成年人过多地处于白日梦的意识状态,则可能与其心理不成熟有关。

在很大程度上,白日梦是基于个体的记忆或想象的内容自发产生的。研究表明,电视对儿童的白日梦有影响,儿童看电视节目越多,做白日梦的频率就越高。

三、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现象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多数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出现的。常见的无意识现象有:

1.无意识行为

是与环境的微弱物理刺激相应的心理活动。在环境给个体的大量物理刺激中,许多微弱的物理刺激并不被个体意识到,但是,会在脑内引起相关脑区很低的激活,还会对个体有内隐作用,如产生内隐记忆,影响个体的行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动作、习惯语气词等都是无意识行为。

2.对刺激的无意识

是与个体自动地进行的行为相应的心理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个体有心理活动,脑内相关的脑区也有一定的激活,但是,个体并未意识到这些自动进行的行为。例如,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耳机里播放一些音乐,即使阅读者注意力都集中在文章上,没有认真听音乐,但事后再听到播放的音乐时,还是能有印象。

3.盲视

是指意识性的视觉丧失,但还是能够对投射到盲区的剌激进行准确的判断和辨认。这种无意识是由脑损伤引起的。一个大脑皮层 17 区受损的病人,可以通过潜意识察觉到自己看不见的事物,造成盲视现象。即使没有视力,但大脑某个区域能对外界万物做出反应。

4.前意识和后意识

根据意识活动时间特征的不同,无意识可以分为前意识和后意识,例如,原先没有进入意识、当前进入意识的心理活动,可把它们在未进入意识之前的称为前意识;而把原先进入意识、当前不再意识到的称为后意识。

5.潜意识

即当前不属于个体的心理活动,但有可能参与个体心理活动的,称为潜意识。例如,当前没有参与心理活动的、在长时记忆中储存的大量资料,就是潜意识的。

6.非意识

脑内的许多神经活动过程,是不可能被个体觉知的。例如,脑内信息的储存过程、脑内信息的传递过程和脑内信息加工的步骤等。这些神经活动过程与觉知系统没有联系,所以它们不可能被个体所觉知。这些不可能被个体意识到的神经活动称为非意识。广义地说,非意识的神经活动都是没有意识到的。但是,在这里讨论的无意识,不包括非意识这一类神经活动,只指那些可能被个体觉知但由于受限制而未被个体觉知的无意识过程。

四、意识的局限性及能动性

1.意识的局限性

意识不是外部世界的完整呈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事实上,很多作用于人感官器官的事物或刺激,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例如,人们看不见波长超过一定范围的光,也听不到频率低于特定范围的声音,这种局限性通常由感官器官的特性决定。当人们专注于一件事情时,通常对其他事情会视而不见。在同一时间内可以进入意识的信息量是有限的。

Hirst 认为,意识的局限源自认知加工过程,人们能同时意识到哪些东西或者多少东西,与认知过程的性质和认知技能的熟练程度有关。例如,人们在看电视时,可以毫无困难地看到画面并同时听到声音,而同时听到两种音乐就比较困难。经过训练以后,人们可以提高在同一时间内意识到更多事物的能力。

2.意识的能动性

意识有其能动性,人们看到的东西不限于外界的刺激,有时候人们还可以看到、听到、触摸到和意识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例如,人眼中有一个盲点,人们不能看到落在盲点上的物体,也意识不到在自己的视觉中有这样一小块区域,说明人们所看到的,并不完全是世界的本来面目。另外,有些个体会在特殊情况下产生“幻听”、“幻视”等幻觉,即看见并不存在的物体,听到并不存在的声音等。

总而言之,意识不是被动地反映世界,人们可以有限度地超越外部的信息内容,在其范围之外建构他们的意识内容。然而,意识的这一特性不能过分强调。尽管人们有时会出现幻觉,但在大多数条件下,外部世界仍限制着意识的内容范围。

五、生物节律的周期性与意识状态

1.生物节律的周期性

意识状态的变化是与个体身体功能的周期性变化密切相关的。对意识状态的理解应该联系其生理机制—人体的生理节律,即人体的基本生理活动、过程和心理状态的周期性自然变化。这种周期性的变化会对们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在正常情况下,生物节律以一天为一个周期。但有些生理活动的周期要短。例如,有些人在清醒时,每隔两三个小时就会处于生气的状态。在睡眠中,做梦的时间基本上以 90 分钟为一个周期。有的生理活动周期则要更长一些,如女性的月经周期为 28 天。

2.生物节律周期性对意识的影响

大多数人都能意识到他们的精神状态、精力和心情在一天中的波动和变化,这些波动和变化与其身体内部生理过程的变化有关,如荷尔蒙的分泌、体温、血压等的变化。对多数人来说,这些生理活动在下午或傍晚时达到最高水平,而在凌晨时水平最低。但个体间有很大的差异,不同个体的变化模式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当体温及其他生理指标达到一天中的最高水平时,个体的工作效率最高。对于体力劳动来说,这种联系尤其明显,而对于需要思考的脑力劳动,这种联系就要弱一些。

位于海马的视交叉上核,对人体的这种心理功能及心理状态的周期性变化起关键作用。事实上,它是一个“超生物钟”,令其他的内部“生物钟”互相保持同步。这个神经核的活动可以促进或抑制松果腺的活动。松果腺分泌褪黑激素(一种影响很广的荷尔蒙)。褪黑激素起镇静剂的作用,可以降低机体的活动,增加疲劳感。

视交叉上核对视觉刺激输入敏感,白天的光线可以激活该神经核,从而减少褪黑激素的分泌。以此相反,黑暗能增加褪黑激素的分泌。因此,人们在白天会感到精力充沛,夜里则感到疲倦。而当视交叉上核受损或它与眼睛的神经通路被破坏时,这种日夜交替的生理周期就会消失。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扫码二维码加入Web技术交流群

发布评论

需要 登录 才能够评论, 你可以免费 注册 一个本站的账号。
列表为空,暂无数据
    我们使用 Cookies 和其他技术来定制您的体验包括您的登录状态等。通过阅读我们的 隐私政策 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单击 接受 或继续使用网站,即表示您同意使用 Cookies 和您的相关数据。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