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动觉意象图式与形式空间化假设
一、Lakoff论三种意象
Lakoff(1987:445)区分出三种意象,并认为意象图式比感觉意象和心智意象更为抽象。
(1)感觉意象(Perception Images),主要指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所直接获得的意象,包括:视觉意象(Visual Images)、听觉意象(Auditory Images)、嗅觉意象(Olfactory Images)、力量意象(Force Images)等。它们是形成心智意象的基础。相当于上文所说的感觉,似乎也有知觉的含义。
(2)心智意象(Mental Images,简称“心象”,相当于上文所说的表象、意象),比感觉意象更为抽象,是感觉和知觉的表征,与环境相关,但仍是较为具体的意象,需要有意识的努力才能建构和记忆。心智意象不一定都来自视觉图象,Shepard、Kosslyn等通过研究发现:先天盲人用触觉而不用视觉也可获得心智意象,除了视觉好的人能较快地获得外,其余都完全相同。这就说明心智意象不仅依赖视觉而获得,还与空间定位、运动、形状等密切相关,独立于任一特定的感觉模式。
(3)意象图式,Lakoff用这一术语主要指意义的框架内容,它比心智意象更为抽象、超越特定的感知方式,与特定环境无关。由于意象图式的形成主要来源于感觉运动,因此,意象图式也可说成是动觉的心智意象,具有动觉特征(Kinesthetic Nature)。而且,意象图式是一个内部一致的、有意义的统一体,包含着一个基本逻辑,其获得不需要下工夫。它本身虽不能直接被看到,但可用来组织成具体的、能被看到的东西,被具体化之后,就能被视觉感知到。
Langacker所用的术语“意象(Image/Imagery)”与上述的术语有所不同,他主要是为了描写语义结构和句法特征而设的,主要指:
(1)人们以不同方式观察情景和解读内容的一种主观能力;
(2)动态的认知事件。
他把语义结构视为在语言规则制约下的概念化产物,故其语义分析是从概念化过程、心理经验、认知处理等角度进行的,近来他已用“Construal(识解)”来代替“Imagery”。
二、动觉意象图式
体验论者认为:超验的理性是不存在的,理性不可能与人的经验无关,也不会超越人的理解。意象图式基于体验,因而不是超验的;它还与人的理性有关,因此每个意象图式都包含一个基本逻辑。如:容器意象图式来自我们的身体经验,其间包含一个三段论基本逻辑。三段论也是来自我们的身体经验和隐喻映射的能力,而不是什么超验的存在(Lakoff,1987:354)。
动觉是人们实现体验的主要手段之一,动觉意象图式是一种主要的意象图式,与空间概念紧密相连。根据Lakoff(1987:272—275)的观点,动觉意象图式主要包括以下六类 :
1.容器图式(Container Schema):可以界定大部分IN和OUT的区别。
(1)身体经验:我们经历了将身体视为容器和容器里东西的过程。
(2)结构成分:INTERIOR、BOUNDARY、EXTERIOR。
(3)基本逻辑:若A在B中,X在A中,则X在B中。
(4)样本隐喻:我在家庭里,人在社会中。很多范畴也可通过容器图式来理解。
2.部分—整体图式(Part-whole Schema):
(1)身体经验:我们经历了生活中许多“部分—整体”的事例。
(2)结构成分:A WHOLE,PARTS,and a CONFIGURATION(构型)。
(3)基本逻辑:图式是非对称的、非自返的。
(4)样本隐喻:家庭就是由部分构成的一个整体。社会中的等级结构可通过部分—整体图式和上—下图式来理解。
3.连接图式(Link Schema):
(1)身体经验:人生的第一个连接就是肚脐与母体的连接。
(2)结构成分:A、B、LINK。
(3)基本逻辑:若A连着B,则A可能会受到B的影响、控制或依赖B。具有对称性,如A连着B,则B就连着A。
(4)样本隐喻:社会和人际关系是根据连接关系来理解的。
4.中心—边缘图式(Center-Periphery Schema):
(1)身体经验:身体有中心与边缘之分,中心更为重要。
(2)结构成分:an ENTITY,a CENTER,and a PERIPHERY。
(3)基本逻辑:边缘依靠中心,反之不行。
(4)样本隐喻:理论有中心和边缘之分,重要的东西被理解为中心。辐射结构可通过中心—边缘图式来理解。
5.始源—路径—目的地图式(Source-Path-Destination Schema)
(1)身体经验:人在走动时有始源、路径和目的地。
(2)结构成分:a SOURCE,a DESTINATION,a PATH,and a DIRECTION。
(3)基本逻辑:经过中间地带。
(4)样本隐喻:PURPOSE是根据DESTINATION来理解的,复杂的事件也常根据这个图式理解。
6.其他图式(Other Schemas):
(1)a BACK-FRONT图式,前景—背景,图形—背景结构可通过这一图式来理解;
(2)an UP-DOWN图式,社会等级结构、家庭结构可根据这一图式来理解;
(3)a LINEAR ORDER图式,各种连续关系、线性序列(如记数、星期、月份、年代等)可通过这一图式来理解。
Johnson(1987)还分析了力量意象图式和平衡意象图式,以及它们的隐喻性扩展情况。
有些现象则必须运用几种图式共同作用才能被理解,如:语言交际则要涉及容器图式、线性图式、始源—路径—目的图式等,语言信息从发出者这一容器以线性方式沿一定的路径和方向传递到受话者这个容器。
三、形式空间化假设(Spatialization of Form Hypothesis,简称SFH)
人类最基本的经历就是对自己身体和周围空间的理解。我们十分熟悉我们身体的边界和组成部分、功能,及其与外部世界的相对位置,因而形成了诸如IN、OUT、UP、DOWN等意象图式,从而成为语言中各式各样介词用法的基础。而且,我们的身体经验也成为各式各样隐喻的来源模式,可用以表达较为生疏(如:the head of the page,the foot of the mountain)和抽象(如:She was filled with hate)的概念。我们对空间方向的感知也是许多隐喻映合的来源(如:Prices are rising.Turn down an invitation)。因此,意象图式主要是以空间关系(如:IN-OUT图式、UP-DOWN图式、FRONT-BACK图式等)为基础再通过隐喻等方式扩及至其他认知域(CD)。
因此,人们最初获得的是有关空间的经验,最初的意象图式是空间意象图式(可简称为空间图式),它是人们理解其他概念的基础,上文所述的几种动觉意象图式实际上主要是空间图式。L & J(1980:126)指出:
We speak in linear order;in a sentence,we say some words earlier and others later.Since speaking is correlated with time and time is metaphorically conceptualized in terms of space,it is natural for us to conceptualize language metaphorically in terms of space ….Because we conceptualize linguistic form in spatial terms,it is possible for certain spatial metaphors to apply directly to the form of a sentence,as we conceive of it spatially.This can provide automatic direct links between form and content,based on general metaphors in our conceptual system.Such links mak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m and content anything but arbitrary,and some of the meaning of a sentence can be due to the precise form the sentence takes.(我们是以线性顺序讲话的。在一个句子中,我们总是先说一些词,再说另外一些词,由于讲话是与时间相关的,时间又是根据空间进行隐喻概念化的,因此我们就会很自然地根据空间对语言作隐喻性地概念化。由于我们是以空间术语来概念化语言形式的,就可能将某些空间隐喻直接应用于句子形式之中,因为我们以空间现象来想象它。我们概念系统中的一般原则就为形式和内容之间提供了自动的、直接的连接。这种连接使得形式与内容之间根本不是任意的,句子的某些意义与句子所采用的形式之间存在精确的对应关系。)
Lakoff(1987:283)于1987年将这种依靠空间关系进行范畴化和概念化的假设称为“形式空间化假设(SFH)”,认为:概念结构是从物理空间到概念空间的隐喻映射的结果。人们基于感知(主要是视觉、触觉)逐步认识了自己所生存的空间,形成了有关空间结构和动觉运动等意象图式,映射入人们的头脑后就形成了范畴和概念结构。Lakoff根据上述六种动觉意象图式进一步论述了概念结构和句法结构的空间化特征(为与上文论述一致,此处稍有改动):
(1)一般的范畴是根据“容器图式”来理解的;
(2)层级结构是根据“部分—整体图式”和“上—下图式”来理解的;
(3)关系结构是根据连接图式来理解的;
(4)范畴中的辐射性结构是根据“中心—边缘图式”来理解的;
(5)有关运动的范畴和概念是根据“始源—路径—目的地图式”来理解的;
(6)前景—背景结构是根据“前—后图式”来理解的;
线性的数量级阶是根据“上—下图式”和“线性顺序图式”来理解的。
我们通过在现实世界中的体验,如:视觉感知、环境体验、移动身体、发出动力、感受力量等,在空间意象图式的基础上,还可能形成许多其他的意象图式,因此,认识一般就经历了从空间到其他、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人们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抽象思维、复杂推理的能力,从而逐步形成认知模型、语义结构和句法结构。因此SFH充分肯定了空间意象图式的始源性作用,对于研究认知模型、概念系统、语义结构和句法结构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四、意象图式融合
将多个意象图式进行融合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操作,把抽象的意象图式与具体的感知经验融合起来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基本的概念操作过程。融合(Blending,也叫整合[Integration])也是形成和理解语义的一个基本过程。
每当我们感知某事体,它总会是更大整体的一部分(形状上的一部分、事体的一部分等),此时就很容易会把感知到的经验与对整体的回忆相融合。每当我们对新信息进行范畴化时,就能将新信息与已建立起来的范畴相融合。例如,当看到一辆小汽车穿过十字路口时,一定会融合很多事情:路径的意象图式(感知与小汽车的移动对应),容器的意象图式(感知与十字路口的界标区域对应)等;当今天对着街道看,想到昨天有一辆小汽车沿此街而下,就将今天所感知体验到的街道与昨天对街道感知体验的回忆相融合,这对于现实而言是不可能的,因为它们分属不同时间的空间,但人类可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就可将它们置于一起,这是一种常规的理解。(参见第二节)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