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 模块化管理
未来即现在:ES6 模块
历史上,JavaScript 一直没有模块(module)体系,无法将一个大程序拆分成互相依赖的小文件,再用简单的方法拼装起来。其他语言都有这项功能,比如 Ruby 的 require、Python 的 import,甚至就连 CSS 都有@import,但是 JavaScript 任何这方面的支持都没有,这对开发大型的、复杂的项目形成了巨大障碍。
在 ES6 之前,社区制定了一些模块加载方案,最主要的有 CommonJS 和 AMD 两种。前者用于服务器,后者用于浏览器。ES6 在语言规格的层面上,实现了模块功能,而且实现得相当简单,完全可以取代现有的 CommonJS 和 AMD 规范,成为浏览器和服务器通用的模块解决方案。
ES6 模块的设计思想,是尽量的静态化,使得编译时就能确定模块的依赖关系,以及输入和输出的变量。CommonJS 和 AMD 模块,都只能在运行时确定这些东西。比如,CommonJS 模块就是对象,输入时必须查找对象属性。
// profile.js
var firstName = 'Michael';
var lastName = 'Jackson';
var year = 1958;
export {firstName, lastName, year};
// main.js
import {firstName, lastName, year} from './profile';
---然而那是未来,我们来看看过去,以及现在---
CommonJS,AMD,以及 UMD
CommonJS 和 AMD 就在在 JavaScript 还没有模块管理的情况下民间所制定的两大规范,前者定义的是模块的同步加载,主要用于 NodeJS;而后者则是异步加载,通过 RequireJS 等工具适用于浏览器。
众所周知,NodeJS 的出现使 JavaScript 一下子有了新的用武之地,同时在 NodeJS 推动下的 CommonJS 模块系统也是逐渐深入人心。使用 CommonJS 的写法大致如下:
var firstModule = require("firstModule");
//your code...
module.export = anotherModule
但是,随着 NPM 成为主流的 JavaScript 组件发布平台,越来越多的前端项目也依赖于 NPM 上的项目,或者自身就会发布到 NPM 平台。因此,让前端项目在浏览器中更方便地使用 NPM 上的资源成为一大需求。
而浏览器加载脚本的方式天生不支持同步的加载,无法通过文件 I/O 同步的方式 require 加载一个 JavaScript 脚本。所以就从 CommonJS 中逐渐分裂出了 AMD,即 Asynchronous Module Definition,属于异步加载的模块机制。这个在浏览器环境有很好支持的 module 规范,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实现则是 RequireJS。使用 Require.js 的写法大致如下:
define(['firstModule'], function(module) {
//your code...
return anotherModule
})
其实我们单比较写法,就知道 CommonJS 是更为优秀的。它是一种同步的写法,对 Human 友好,而且代码也不会繁琐臃肿。而 Browserify 工具的出现,则满足了在浏览器当中直接使用 require()
的同步语法加载 NPM 模块的需求。
既然 CommonJS 和 AMD 风格非常流行,似乎就缺少了一个统一的规范。所以人们产生了这样的需求,希望能够同时支持两种风格的「通用」模式,而 UMD (Universal Module Definition) 即通用模块规范的出现,就是希望提供一个前后端跨平台的解决方案(支持 AMD 与 CommonJS 模块方式)。
不得不承认,这个模式略难看,但是它兼容了 AMD 和 CommonJS,同时还支持老式的「全局」变量规范:
(function (root, factory) {
if (typeof define === 'function' && define.amd) {
// AMD
define(['jquery'], factory);
} else if (typeof exports === 'object') {
// Node, CommonJS之类的
module.exports = factory(require('jquery'));
} else {
// 浏览器全局变量(root 即 window)
root.returnExports = factory(root.jQuery);
}
}(this, function ($) {
// 方法
function myFunc(){};
// 暴露公共方法
return myFunc;
}));
UMD 的实现其实很简单:
- 先判断是否支持 AMD(
define
是否存在),存在则使用 AMD 方式加载模块。 - 再判断是否支持 Node.js 模块格式(
exports
是否存在),存在则使用 Node.js 模块格式。 - 前两个都不存在,则将模块公开到全局(window 或 global)。
只能在运行时分析依赖?
以上所提到的类似于 RequireJS 等模块化框架在工程方面都依旧存在缺点,其关键原因就在于「纯前端方式只能在运行时分析依赖关系」,不能同时满足按需加载,请求合并和依赖管理这三个需求。
既然根本问题出在运行时分析依赖,那么新思路的策略就很简单了:不在运行时分析依赖。当然,这就要借构建工具来做线下分析了,其基本原理就是:利用构建工具在线下进行模块依赖分析,然后把依赖关系数据写入到构建结果中,并调用模块化框架的依赖关系声明接口,实现模块管理、请求合并以及按需加载等功能。
资源模块化
Webpack 的特性介绍
长久以来,Web 开发者都是把所需的 Javascript、CSS 等文件一股脑放进 HTML 里边儿,这对于庞大的项目来说管理起来非常麻烦,也无法满足前端在模块管理、资源加载等方面的工程需求。
而在 Webpack 当中,最酷的一点就是将 Web 开发中常用的如 JavaScript、CSS 以及图片、字体等各种静态文件统称为模块,并对它们进行统一的模块化加载,预处理以及打包发布,从而让开发过程变得更为高效。而且,任何静态资源都可以视作模块,然后模块之间还可以相互依赖,通过 Webpack 对模块进行处理后,就可以打包成我们想要的静态资源。其官方主页用下面这张图来说明 Webpack 的作用:
就像前面所提到的那样,Webpack 具有和 RequireJS, Browserify 等模块化工具相类似的功能,但还有更多独有的新特性:
- 对 CommonJS 、 AMD 、ES6 的语法做了兼容,以及特殊模块的 Shim 处理,也就是说基本可以无痛迁移旧项目。
- 对 JS、CSS、图片等资源文件都支持打包,配合 loader 加载器,也可以支持 Sass,Less 等 CSS 预处理器。
- 串联式模块加载器以及插件机制,让其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和扩展性,例如通过 babel-loader 就可以直接使用 ES6 的模块机制(当然 Webpack 2 将会直接支持 ES6 模块)。
- 有独立的配置文件
webpack.config.js
,并可以根据环境的不同加载特定的配置文件,配置好就可以一劳永逸了。 - 可以将代码切割成不同的 chunk,实现按需加载,有效利用浏览器的缓存功能提升性能,从而降低了初始化时间,提高用户体验。
- 支持 SourceUrls 和 SourceMaps,即使打包在一起依旧方便调试。
- 具有强大的 Plugin 接口,大多是内部插件,使用起来比较灵活。
- Webpack 使用异步 IO 并具有多级缓存。这使得 Webpack 很快且在增量编译上更加快。
简单来说,Webpack 可以把你的应用代码分离成许多文件,如果你有许多页面在你的单页应用里面,用户只需要下载当前页面所需要的代码。如果你跳转到另一个页面,他们不需要重新加载通用的代码。 与此同时也能替代 Grunt 或者 Gulp 大部分的功能,因为它自己就可以构建和打包 CSS,预处理 CSS,编译 JS 和打包处理图片,甚至更多事情。
一个简单的 React 例子
首先来安装我们的主角 Webpack:
cnpm i webpack -g
虽然在目前的情况下,浏览器还未完全支持 ES6 新特性,当我们依旧可以通过 Webpack 的 babel-loader 来将 ES6 语法预编译成现在浏览器都已经支持的 ES5 代码。首先使用 ES6 定义一个简单的 React 组件:
// hello.js
import React, {Component} from 'react';
class Hello extends Component {
render(){
return (
<div>Hello, {this.props.name}!</div>
);
}
}
entry.js
作为应用的入口文件,将一个 Hello 组件输出到界面:
// entry.js
import React from 'react';
import Hello from './hello';
React.render(<Hello name="Nate" />, document.body);
webpack.config.js
文件通常放在项目的根目录中,它本身也是一个标准的 CommonJS 规范的模块:
var path = require('path');
module.exports = {
entry: path.resolve(__dirname, './src/entry.js'),
output: {
path: path.resolve(__dirname, './assets'),
filename: 'bundle.js'
},
module: {
loaders: [
{ test: /\.js?$/, loaders: ['babel'], exclude: /node_modules/ },
{ test: /\.js$/, loader: 'babel-loader', exclude: /node_modules/}
]
},
resolve:{
extensions:['','.js','.json']
},
};
可以看到,entry
参数和output
参数分别定义了输入输出文件的位置及名字,定义好的所有入口文件都会打包生成一个 filename
文件,然后就只需要在 HTML 文件中引入打包完成的 ./assets/bundle.js
即可。
// index.html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title>React Sample</title>
</head>
<body>
<script src="./assets/bundle.js"></script>
</body>
</html>
整个代码在这里,git clone
之后切换到 react-sample 目录下,在终端运行 npm i && npm run build
即可进行打包。更多有关 Webpack 的详细设置请参考原文章,详解前端模块化工具-Webpack。
Reference:最佳实践
Webpack 最酷的就是按「模块」预处理,最终按需打包,官方提供了很多很好用的 loader 和 plugins。化繁为简,结合 NPM Script 及其庞大的生态圈就可以搞定几乎全部的前端构建需求了,从而大幅度提升了开发体验。前端也在工程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刀耕火种的时代正在慢慢改善,能够见证并参与其中享受着创造的乐趣,真是一件幸事。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