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如何高质量完成产品需求开发

发布于 2021-08-01 10:27:03 字数 6256 浏览 1338 评论 0

作为一个互联网前端老鸟,这么些年下来,做过的项目也不少。从最初的 我的QQ中心QQ圈子,到后面的 QQ群项目腾讯课堂。从几个人的项目,到近百号人的项目都经历过。

这期间,实现了很多的产品需求,也积累了一些经验。这里稍作总结,希望能给新入行的前端小伙伴们一些参考。

做好需求的关键点

要说如何做好一个需求,展开来讲,可以写好几篇文章,这里只挑重点来讲。

最基本的,就是把握好 3W:what、when、how。

  • what:做什么?
  • when:完成时间?
  • how:如何完成?

需求场景假设

为了下文不至于太过枯燥,这里进行需求场景的模拟,下文主要围绕这个 需求,从 what、when、how 三个点展开来讲。

假设现在有个论坛的项目,产品经理小C提了个需求 给论坛增加评论功能 。作为 前端工程师 的小A接到需求后,该如何高质量的完成这个需求。

  • 项目名称:兴趣论坛。
  • 项目组主要成员:前端工程师小A,后台工程师小B,产品经理小C。
  • 产品需求:给论坛增加评论功能。

备注:此时我们脑海里浮现的应该是下面这张图。

What:做什么?

可能有同学要拍案而起了:Are you kidding me?不就加个评论功能吗,我还能不知道该做啥?

答案很残酷:是的

根据过往经验,不少前端同学,包括一些前端老司机,做需求的时候,的确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做什么。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有哪些呢?

  1. 产品经理:提的需求不明确。
  2. 前端工程师:没做好需求确认。

情况1:产品需求不明确

说到产品需求不明确,前端的兄弟们估计可以坐一起开个诉苦大会,因为实在太常见了。典型的有“拍脑门需求”、“一句话需求”、“贴个图求照抄需求”。

回到之前的例子:给论坛增加个评论功能。

别看连原型图都贴出来了,其实这就是个典型的“需求不明确”。比如:

  • 是否需要支持富文本输入?
  • 是否需要支持社会化分享?
  • 发表评论后,评论怎么展示?
  • 。。。

也许经过一番确认,最终的需求会是下图所示。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做好需求确认,避免后期无意义的返工和延期。

情况2:未做好需求确认

再次强调一下,无论何时,一定要做好需求确认。再有经验、再负责的产品经理,也几乎不可能提出“100%明确”的需求。

同样,回到上面的需求。

现在已经确认了,需要支持富文本输入、需要展示评论,这就够了吗?其实不够,还有很多需求细节需要进一步确认。比如:

  • 评论最大支持输入多少个字?(非常重要,关乎后台存储方案的设计)
  • 1个中文算1个字,多少个英文字母算1个字?(产品语言、技术语言 之间的沟通转换)
  • 输入内容过长,如何进行错误提示?(交互细节)
  • 输入内容过长,是否允许提交评论?如允许,是对评论内容进行截断后提交?(容错)
  • 用户未输入内容的情况下,评论框内默认提示文案是什么?(交互细节)

可以、需要确认的内容太多,这里就不赘述。

看到这里,读者朋友们应该明白,为什么前面会说,几乎不存在“100%明确”的需求。

很多需求细节,同时也跟技术实现细节强相关,不能苛求产品经理都考虑到。这种情况下,作为开发者的我们应该主动找出问题,并与产品经理一起将细节敲定下来。

When:完成时间?

一个同时有前端、后端参与的需求,精简后的需求生命周期,大概是这样的:

需求提出-->开发-->联调-->提交测试->需求发布

一个需求的实际发布时间,大部分时候取决于实际的开发工作量。如何评估开发工作量呢?最基本的,就是明确“做什么”,这也就是上一小节强调的内容。

这里我们假设:

  1. 需求已经明确,小A的开发工作量是3天,小B的开发工作量是3天。
  2. 假设小A 9月1号投入开发

那么,是不是9月3号下班前需求就可以发布了?

答案显然是:不能

要得出一个靠谱的完成时间,至少需要明确以下内容:

  • 前端、后台 各自的工作量。
  • 前端、后台 投入研发的时间点。
  • 前端、后台 联调的工作量、时间点。
  • 需求提交测试的时间。
  • 需求测试的工作量。

最终,需求的完成时间点可能如下:(跟预期的出入很大)

对于需求完成时间的评估,实际情况远比上面说的要更复杂。比如需要考虑节假日、成员休假、多个需求并行开发、需求存在外部依赖项等。以后有机会再展开来讲。

How:如何完成?

完成需求容易,如果要高质量完成,那就需要费点功夫了。同样的,只挑一些重要的来讲

  • 明确需求、关键时间点
  • 严控开发、自测、提测质量
  • 及时暴露风险
  • 推动解决问题
  • 关注线上质量

明确需求/关键时间点

这块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前面已经讲过了,这里不再赘述。

严控开发、自测、提测质量

作为一名合格的前端工程师,对自己的开发质量负责,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要时常问自己:

  • 开发:是否严格按照需求文档完成功能的开发。
  • 联调:在与后台同学联调前,是否已经对照测试用例,对自己的模块进行了严格的自测。
  • 提测:提测前,是否已自测、联调通过;测试正式介入前,产品是否提前部署到测试环境,并进行初步的验证。

严格把控开发、自测、提测质量,这不但是能力,更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如果能做到这点,不单节省大家的时间,还可以让其他人觉得自己比较“靠谱”。

备注:以下截图,是笔者之前一个需求的自测用例(非完整版)。同样是评论功能,自测用例将近50个。

及时暴露风险

风险意识非常重要。在需求完成的过程中,经常会有各种意外的小插曲出现。对于前端同学,常见的有:

  • 视觉稿/交互稿未按时提供。
  • 需求变更。
  • 工作量评估不足。
  • 后台接口未按时、按质完成。
  • bug有好多,但修改不及时。

上面列举的项,都可能导致需求发布delay,要时刻要保持警惕。一旦出现可能可能导致delay的风险,要及时做好同步,准备好应对措施。

打个比方:

前面说到,小A 评估了3天的开发工作量。等到开发的第2天,发现之前工作量评估少了,至少需要4天才能完成。

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

相信不少同学都是这样处理的:咬咬牙,加加班,4天的活3天干,实在完不成了再说。

这样处理潜在的问题不小:

  1. 给自己增加了过重的负担。
  2. 没能让问题及早的暴露解决。
  3. 可能打乱项目的整体节奏。

更好的处理方式是:及时跟项目组成员同步风险,并落实确认相应解决方案。比如适当调整排期、砍掉部分优先级不高的功能等。

推动解决问题

对于一个职场人能力的评判,“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重要的一个评估标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体现呢?

举个例子,提测过程中,出现了不少bug,对于小A来说,该怎么办呢?这里分两种情况:

  • bug主要是小A的。
  • bug主要是小B的。

第一种情况很简单,自己的坑自己填,抓紧时间改bug,并做好事总结,降低后续需求的bug率。

第二种情况呢?如果小B比较配合,主动快速修复bug,那没什么好说的。但万一不是呢?

遇到这种情况,小A可能会想:“又不是我的bug,干嘛操那份闲心,需求如果delay的话,那也是小B的问题,跟我无关。”

可能不少同学的想法跟小A一样,这在笔者看来,略显消极,处理方式显得不够“职业化”。

为什么呢?

同在一个项目组,得要有团队意识、整体意识。需求延期,首先是所有需求相关人的责任,是要一起打板子的。然后,才会对具体的责任人进行问责。

回到前面的场景,小A更好的处理方式是:做好沟通工作,主动推进问题解决。

  1. 了解小B没有及时改bug的原因:有可能太忙、bug不好改、没有意识到那是自己的bug。
  2. 如可能,提供必要帮助:比如跟项目经理申请,这段时间小B集中精力改bug,暂不开发新需求
  3. 风险同步:如果小B真的不称职,尽快知会项目负责人,对小B进行批评教育,实在不行就换人。

关注线上质量

这一点非常重要,但又是容易被忽略的一点。需求发布上线,是个重要的里程碑,但并不意味着需求的终点,还得时刻关注以下事项:

  • 功能是否正常运行?
  • 各项指标是否正常?比如产品上报数据、性能监控数据、错误监控数据等。
  • 有哪些可以优化的点?优先级多高?

只管功能开发,一旦需求上线,立刻做甩手掌柜,同样是缺乏责任意识的表现。试想一下,如果你是团队的老大,你会放心把重要的需求交给一个“甩手掌柜”吗。

写在后面

本文中,笔者主要从一个前端工程师的角度出发,谈了一些“高质量完成需求”的经验。里面提到的不少内容,放到其他岗位也是适用的。鉴于篇幅原因,很多细节都是点到为止,并没有深入展开。

方法论再多,最终还是需要人去落实。作为一名前端工程师,加强责任意识,主动承担,勤于总结,做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扫码二维码加入Web技术交流群

发布评论

需要 登录 才能够评论, 你可以免费 注册 一个本站的账号。
列表为空,暂无数据

关于作者

JSmiles

生命进入颠沛而奔忙的本质状态,并将以不断告别和相遇的陈旧方式继续下去。

0 文章
0 评论
84960 人气
更多

推荐作者

沧笙踏歌

文章 0 评论 0

山田美奈子

文章 0 评论 0

佚名

文章 0 评论 0

岁月无声

文章 0 评论 0

暗藏城府

文章 0 评论 0

    我们使用 Cookies 和其他技术来定制您的体验包括您的登录状态等。通过阅读我们的 隐私政策 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单击 接受 或继续使用网站,即表示您同意使用 Cookies 和您的相关数据。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