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社区用户动起来
我们都知道,在一个社区内,通常是由20%的内容生产者贡献了80%有价值的内容,这就是所谓的“二八法则”,事实上“二八法则”在内容社区里可能会放大到1∶9,甚至是1∶999。
一位资深程序员(知乎ID:苏莉安)在2014年做过一次很厉害的数据调查。他以自己建立的一个网站监控到的2.8万名用户作为种子用户,在8月21日~8月23日之间收集所有关注关系,得到了350万基础用户,然而对此350万用户的分析结果让人大跌眼镜:这350万人中,仅有34万人曾经回答过问题。也就是说,以这350万用户为选型对象,仅有不到10%的用户成为内容生产者。
而更令人意外的是,这34万内容生产者中,还有50%的人从来没得到过赞同、超过30%的用户没有人关注,换言之,一个社区的绝大多数内容消费者的目光,聚焦在不到总数(以350万用户为选型)千分之二的内容生产者身上,这些内容生产者才是社区的核心用户,关系到社区的前途。
我们始终应该明白一个事实:大多数社区的内容生产者是稀少的,而消费内容的用户则占绝大多数。
因此,有时候,我们会担心如何让社区的用户动起来。所谓动起来,是指让用户活跃起来,不仅仅是内容生产者,更重要的是让内容消费者积极地参与到社区的内容中,营造社区用户活跃度高的氛围。
提高准入门槛
拥有稀缺内容或者优质内容的社区,会采用抬高用户的准入门槛的方式,通过设置护城河、用户分级,让真正需要内容的用户进入,让不是真正需要内容的用户离开,进入的用户通常会积极参与社区的讨论,让社区的氛围热闹起来。
Sonicbbs(音速论坛)是国内较早的大型综合性论坛,曾经是国内著名的军事、战史论坛。这个论坛在2007年左右,有一个100小时护城河:新注册的ID,必须在线时长超过100小时,才能够发表内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准入门槛似乎成为很多论坛与内容社区的标配,并演变出多种版本,如:对用户进行组别管理,设置不同权限,甚至对未注册用户隐藏所有内容;严格实行邀请制度,非邀请进入的用户,根本不能进入站点内进行浏览与其他操作。
这种做法的优势在于:由于内容获取的难度大,进入的用户会自愿、积极地参与到社区内容中,他们不得不通过自身的活跃去换取获得内容的权限。而劣势在于:如果其内容并非稀缺或不可替代,用户会选择门槛更低的社区,导致运营者建立活跃社区的目标难以达成。
建立标准化内容,让用户按照规定动作参与社区运营
早期大众点评的点评内容格式,就起到了这样一种作用。大众点评最初的内容贡献者,都按照这样的点评内容格式来撰写点评,如下所示。
非常非常棒的火锅,我向来不怎么喜欢吃火锅,尤其是辣锅,但这家即使如此遥远(三号线虹桥路打车15元),我还是会考虑常去,且不全是为了擦鞋;
我在上海没有吃到过如此好的川锅,汤底一下锅就觉得香气扑鼻;白汤也非常醇,值得一喝;
调料可以自助取用,但我只是打了碗红汤代替,好锅底是可以不要调料的;
捞派特制滑牛非常好;
鲜猪肠其实是半熟的卤大肠,也相当精彩,由于和某人一桌,我们要了两盘;
毛肚黑得让人放心,七上八下的手法是有道理的,只要遵循操作要求口感就不会老,不过菊花牛肚就难掌握一些;
魔芋丝口感不错,尤其打成结非常Q(可爱);
捞派羊羔肉,桃泡说就是普通的羊肉,其实她不爱吃羊肉,所以可信度不高,其实是很不错的羊肉;
捞派功夫面的表演比想象的还要精彩,第一次去千万不要错过;
甜品中捞派麦甜苹果饼和捞派苕酥都很不错,如果知道最后送乌龙茶,就留着配茶了。
环境服务都很好,但这些对我而言并不太重要,尤其是服务水准要生意火爆时才看得出真相,难得的是味道真的很好,所以虽然我不太喜欢川锅,还是打出了少有的4分。真心希望他们能红起来。
后来的点评,则直接提供了具象表单,如图3–41所示。
图3–41资料来源:大众点评网
首先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大众点评网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这样做可以规范用户发布的内容,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让更多的用户参与提供社区内容。
接下来我们再思考一下,为什么会有具象的表单?
答案是,通过内容运营,大众点评将内容做了结构化处理,而这种结构化处理可以简化用户点评的流程,明晰用户需要提供的内容,从而确保用户可以提供合适的内容。
另外,我们也注意到大众点评对于评价字数的要求是15~2 000个字,这是为了避免出现过于简短甚至毫无价值的评论。
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是靠谱的,与大众点评类似的口碑网,虽然投入资金更多,先天条件更好,但是依然被大众点评远远地抛在身后,最后被收购。
无独有偶,新浪微博通过140字的内容限制,让用户发现其实制造内容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从而使微博这种新的产品形态与过去的博客形态分离,让用户发现,制造内容的门槛其实很低,只要在规定字数内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可以立即生成一条内容。而不发表内容的用户也可以通过关注、拉黑等功能参与其中,新浪微博通过转发、@、评论、私信,以及后来增加的“赞”等功能,让不同类型的用户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动作。当然,由于发布内容门槛的极大降低,基本上每个用户都愿意发布内容,而自己的好友也会点击进入页面进行互动,一个初步的内容平台就这样搭建完成了。
类似的例子还有知乎,但是知乎只在提问一端做了这样的尝试,对于真正需要贡献内容的答案撰写,依然采用开放式做法,这是由产品特性决定的。2013年开放注册之后,知乎也出现了很多短答案和抖机灵的段子,但这并没有对原有的内容体系造成太大的冲击,这一点的确难能可贵。
制造观念冲突,让用户自发站队
我们过去经常在论坛及其他内容社区里看到用户自发的站队。譬如,“豆腐脑应该是甜的还是咸的”这样一个千古难题,竟然引发各大社区划分出了“甜豆腐脑派”和“咸豆腐脑派”,并且两派互相嘲讽。
用户无聊吗?从上帝的视角看,的确有点无聊。但是,这种“无聊”对产品有价值。从运营角度看,它带动了社区的活跃。
我们需要明白,“制造冲突”是一种比较有风险的做法。当然,这也是一种能够在短时间内制造出用户活跃和用户引入的做法。最通常的运营方式是利用社会热点,创造多种不同角度、不同立场的初始内容,然后通过多种手段,让认同不同观点的用户发现彼此,并制造出冲突,从而引发用户的站队。
另一个经典的例子,是方舟子打假韩寒的话题讨论。
这个话题从2015年1月15日最初引爆,直到今天还不时被提起,如果用百度搜索关键词“方韩大战”,会出现20多万条结果。这个话题在当时造成了巨大的社会效应,在微博上引起的讨论盛况自不待言,我们列一个与微博无关的数据:天涯论坛的天涯杂谈版块上,一篇题为《“深度解析韩寒挑战方舟子”一战究竟谁赢了?》的帖子,截止2015年4月,回帖数超过170万,累计页数达到了17 512页,点击量超过2 000万,至今仍在更新。
一个引发争议的热点,带来了用户的自发站队,造成了极为可观的话题效应。社区用户持有各自的立场,持续活跃。
动动手
申请一个微信公众号,坚持发布原创内容,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做到1 000个粉丝,并完成数据分析与运营总结,然后制定下一阶段运营规划。
[1] Timeline:即时间轴,是一种内容的展现方式,围绕关注对象产生的动态,基于时间顺序进行展示。
[2] 人群描像:又称用户描像,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阅读“PERSONA”(人物角色)相关内容,由于话题较大,不在这里展开。
[3] 用户选型:选型的本意是指根据实际业务管理的需要,对硬件、软件及所要用到的技术进行规格选择。用户选型是指,根据实际业务需要,对不同类型的用户进行选择,从而匹配业务需求。譬如,一个以重口味内容为主的网站(产品),如果吸引了大量小清新用户进入,就很难让这批用户留下来。
[4] 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的英文缩写。这是一种描述和同步网站内容的格式,被广泛应用于网上新闻频道、博客和Wiki(维基)。使用RSS订阅能更快地获取信息。网站提供RSS输出,有利于让用户获取网站内容的最近更新。网络用户可以在客户端借助于支持RSS的聚合工具软件,在不打开网站内容页面的情况下阅读支持RSS输出的网站内容。
做运营,离不开活动。
活动运营,顾名思义是通过组织活动在短期内快速提升相关指标的运营手段。我们拆分一下这句话中的关键字:
短期: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开展活动。
快速:用简单直接的方式在较短时间内达成结果。
提升指标:目的明确,提升活动对应指标,达成KPI。
具体来说,一个完整的活动运营流程可能会涉及如下步骤:
图4–1策划:活动的设计阶段,会定义明确的活动时间、对象、方式、目标、预算等。
开发:活动需要由设计人员设计界面,请开发人员开发实现功能。
测试:一个活动开发完成后,需要测试以确认功能是否可用与易用。
宣传:找到可以触达用户的渠道,协调资源来做活动露出。这个阶段几乎是和开发、测试同时进行的,而且为了活动效果,在上线之前就会做一些预热。
上线:终于到了上线时间,活动就会在线上进行展示,让用户参与活动。
指标监控:活动上线后,需要监测相应的指标,根据指标反映的问题进行适当的调整。
奖励发放:活动结束后(当然,也可以是活动进行中),对符合奖励条件的用户发放奖励。
效果评估:活动结束后,评估活动效果,总结经验教训,以备下次活动参考借鉴。
在整个活动运营过程中,有四件事情非常重要,可以称之为“核心”,它们分别是:
·活动设计与成本预算。
·活动风险管控与应急预案。
·活动数据监测与应对策略。
·活动效果判定与总结。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