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展示量合约
在今天,广告位合约的方式并非互联网广告的主流,哪怕是以品牌为目的的投放。实际上,互联网主流的品牌广告投放方式是按照CPM结算的展示量合约。展示量合约指的是约定某种受众条件下的展示量,然后按照事先约定好的单位展示量价格来结算。这种合约还有一个名称,就是担保式投送即GD,其中的“担保”指的就是量的约定。实际执行中,在未能完成合约中的投放量时,可能要求媒体承担一定的赔偿。
很多情况下,我们也会把展示量合约通俗地称为“CPM 广告”。实际上,CPM 广告还包括另一种按 CPM 结算,但是不约定展示量的售卖方式,如广告交易市场中的广告售卖。而那样的非保量CPM实际上属于竞价广告而非合约广告,其商业逻辑差别较大。因此,这里我们采用展示量合约的说法。
我们从供给方和需求方两方面来看这种售卖方式出现的合理性。媒体从按固定广告位售卖变为按CPM售卖,初衷是为了在受众定向的基础上提高单位流量的变现能力,可是面向的仍然是原来的品牌广告主。广告主按广告位采买时,比较容易预估自己拿到的流量,可是按照人群定向的方式采买,流量有诸多不确定的因素。因此,需求方希望在合约中加入对量的保证,才能放心地采买。
展示量合约虽然以人群为显式标的进行售卖,但是请注意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
展示量合约并没有摆脱广告位这一标的物。
这是由于在 CPM 这种结算方式下,无法将多个差别很大的广告位打包成同一售卖标的,因为这些广告位的曝光有效性可能差别巨大,合理的CPM也相应地大幅变动。实践中的展示量合约往往是以一些曝光量很大的广告位为基础,再切分人群售卖,最典型的例子是视频网站的贴片位置或者门户网站首页的广告位。对实时竞价有所了解的读者可能有疑问,广告交易市场里的广告位五花八门,为什么可以按照CPM结算呢?这个问题我们在后面谈到实际竞价的产品逻辑时再进行讨论。
虽然从交易模式上来看,展示量合约仍然是比较传统的交易模式,但是从技术层面上看,这种模式的出现实际上已经反映了互联网广告计算驱动的本质:分析得到用户和上下文的属性,并由服务端根据这些属性及广告库情况动态决定广告候选。这一商业模式的出现,需要有一系列技术手段的支持,这些手段主要包括受众定向、流量预测和担保式投放等。其中受众定向是在线广告非常重要的核心问题,被各种广告产品广泛使用,我们已经在上一节进行了介绍。下面讨论一下流量预测和在线分配的产品策略问题。
4.3.1 流量预测
展示量合约售卖的是某特定人群上的广告曝光次数,而人群不同于确定的广告位,因此必须在合约中约定投放的量。于是,在产品策略上就产生了流量预测(traffic forecasting)这一问题。流量预测在广告产品中包括以下三个主要用途。
(1)售前指导。在展示量合约广告中,由于要约定曝光总数,事先尽可能准确地预测各人群标签的流量变得非常关键。如果流量严重低估,会出现资源售卖量不足的情形;如果流量严重高估,则会出现一部分合约不能达成的状况。这都会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收入。
(2)在线流量分配。同样是在展示量合约广告中,由于合约之间在人群选择上会有很多交集,当一次曝光同时满足两个以上合约的要求时,怎样决策将它分配给哪个合约以达到整体满足所有合约的目的,这是下文将要讨论的在线分配问题。各种在线分配算法都要依赖流量预估的结果,以达到高效和准确的目标。
(3)出价指导。在竞价广告中,由于没有了量的保证,广告主往往需要根据自己预计的出价先了解一下可能获得多少流量,以判断自己的出价是否合理。与前面的应用不太一样,这里的流量预测还多了出价这样一个因素。
综上所述,广告里一般的流量预测问题,可以描述成对流量t(u,b)这个函数的估计,其中第一个参数 u 是给定的人群标签或人群标签的组合,第二个参数 b 是出价。在展示量合约中,由于没有竞价,可以看成是上述问题在 b→∞情形下的特例。与流量预测有关的技术将在第11章中介绍。
4.3.2 流量塑形
流量预测对于展示量合约非常重要,不过在本质上还是被动地统计流量情况。在有些情形下,我们可以主动地影响流量,以利于合约的达成。这一产品策略问题称为流量塑形(traffic shaping)。
流量塑形的典型场景是综合性门户网站上售卖的展示量合约广告。我们知道,门户网站各子频道的流量严重依赖于首页关键位置链接的导流。假如在车展期间,汽车频道上的展示广告需求旺盛,那么首页上的链接应该更多地给汽车频道导流以利于收入的增加。这样的想法相当直接,在实践中也被广泛使用。不过,从商业产品的要求来看,要系统化、高效率地达到流量塑形的目标,需要用户产品与广告产品的需求情况打通,然后按照一定的准则,在不伤害用户体验的情形下,尽可能提高商业变现的效率。本书不对这方面具体的产品技术进行详细的介绍。
值得注意的是,流量塑形问题已经涉及用户产品与商业产品的内在联系,这与后面讨论的原生广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将在第7章中详细讨论。
4.3.3 在线分配
展示量合约这种保量合约都面临一个问题:各个合约要求的人群很可能大量交叠,如何设计分配策略,使得各个合约都尽可能被满足。为了描述这一策略问题,我们将其简化为一个二部图(bipartite graph)匹配的问题。二部图的一方是表示广告库存的供给节点,每个节点代表的是所有人群标签都相同的广告流量集合;二部图的另一方是表示广告合约的需求节点,每个节点代表的是一个广告合约的人群标签条件。
图4-3 在线分配中的二部图匹配问题示意
供给节点、需求节点和在线分配二部图的示例见图4-3。在图4-3中,下方的 6个节点为供给节点,而上面的三个节点为需求节点。如果某供给节点的受众标签能够满足某需求节点的要求,我们就在相应的两个节点间建立一条连接边。供给节点中的各个条件之间都是“与”的关系,因此各个供给节点之间的流量是无重合的;需求节点中的各个条件也是“与”的关系。(如果广告投放中设置的是“或”的关系,则可以转化为多个需求节点。)显然,需求节点之间可能会抢夺同一个供给节点的流量。
如果系统允许在一天结束后才分配今天的流量,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设计策略:根据每个供给节点的流量和各需求节点的约束,解上面的分配问题,得到每个供给节点应该分配多少比例的流量给某个需求节点。不过在实际情况中,我们不可能等到流量情况全部已知后再做决策,而是需要在每一次曝光时实时做出分配决策,因此,这一策略问题称为在线分配。在线分配需要根据历史数据和某种策略离线得到一个分配方案,线上则照此方案执行。
如果可选的标签数量很少,比如只开放年龄和性别,那么供给节点的数量就不多;如果合约的数量也不太多,那么需求节点的数量也不多。在这种情形下,我们仍然可以借鉴上面的离线方法进行在线分配:根据流量预测的结果得到代替实际流量,再解上面的分配问题,得到每个供给节点应该分配多少比例的流量给某个需求节点,而线上的系统则根据解得的分配比例来执行。不过,实际的在线分配技术比这个要复杂很多,我们将在第 11章中具体讨论。
随着标签数量的增加,供给节点的数量会以指数速度上升,而每一个供给节点的流量当然也就迅速收缩。当节点的流量过小时,对其进行相对准确的预测就变得相当困难,这时上面所说的方案就会变得完全不可行。因此,展示量合约这类广告产品在人群标签非常丰富和精准时是无法有效地运作的,而这正是竞价广告产品的原动力之一。
4.3.4 产品案例
广告位合约产品多见于中国门户网站首页等曝光资源,由于其逻辑较为简单,我们不再举例说明。展示量合约有两种典型的产品场景:一是用于视频广告资源;二是北美主要门户网站的品牌性广告位。我们简要介绍Yahoo! GD市场,供大家了解。
Yahoo! GD 市场
Yahoo! 的展示广告分为两个产品体系:GD 和非担保式投送(Non-Guaranteed Delivery,NGD)。前者是面向品牌的合约广告,而后者包括了广告网络、程序化交易等多种产品。应该说,从是否满足高价值品牌广告为视角来划分广告产品,这是一种相对陈旧的视角,这也导致了Yahoo! 在程序化交易方面的产品进展一直不快。
我们重点来看一下 Yahoo! GD。在这个市场中,Yahoo! 为品牌广告主提供合约式的采买接口,并且提供了基础的定向功能来划分人群。在Yahoo! GD中的人群标签包括地域、人口属性(主要是年龄和性别)以及行为定向标签。其行为定向标签分为多个层次,其中前两层的一部分标签如表1-1所示。
在这个行为定向标签体系中,一共有数千个标签,不过实际售卖中,产生过销售合约的不过一百多个。这非常典型地反映了合约广告的尴尬:大量精准的标签在合约量的束缚下基本无法售卖。因此,大家要特别注意,一个广告产品声称自己的标签体系多么复杂,有多少标签种类,实际上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这些标签的人群规模会更有说服力。
应该说,Yahoo! GD 市场是显示量合约广告最早产生也比较完备的产品体系之一。在实时竞价产生之前,Yahoo! GD 市场提供的简单标签已经能满足大部分需求了。有关展示量合约广告的一些关键产品策略和技术方案都来自于这一产品,因此值得大家深入了解。并且,在今天视频广告快速发展的环境下,这一市场中的方法论和解决方案很多情形下都可以直接被采用。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