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不会应酬的人很被动
瞧瞧饭桌上,谁在谈笑风生,而谁又只顾埋头吃饭,说出句话来都没人理?看看舞会上,谁风度翩翩,而谁又孤孤单单只能当壁花儿?再看商务会谈,谁说话得体一语中的,而谁又该说的话不会说,却说了不该说的话扫了大家的兴致?
应酬看似简单,其实却包含着很多的学问。说话中不中听,言语是否得体,穿着是否合适,吃饭、邀舞的动作是否文明优雅等,这些都是应酬的细节。千万别小看这些细节,对方可能因为看你做得大方、到位而提升对你的印象;也可能从这些小细节中看出你有没有教养,甚至不再跟你交往。
除了这些细节之外,应酬最关键的是要摸清楚对方的感受。谁都愿意听人赞同自己的观点,顺着自己说话行事。如果你能够摸清对方的意思,那么无论什么形式的应酬都可以说接近成功了;如果你点不中对方的“穴道”,那就是再费力气,也可能吃力不讨好,换来失败的结局。
李小姐年轻漂亮,在姑姑、阿姨的操心下,开始和男士约会。第一位男士是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公务员,因为不是周末,第一次约会李小姐选在了离公司比较近的餐厅。点菜的当口,男士把菜单放在了李小姐面前,让她点自己喜欢吃的菜,李小姐照做了。席间,他们谈得很愉快,买单的时候,价格似乎高了些。但男士很爽快地把单买了,然后问了以后的联系方式。
第二次约会是周末下午,在茶坊坐下后,不知不觉又到了晚饭的时间,李小姐心里想着要回请他,就提议一起吃晚饭。菜还是李小姐点,可结账时,李小姐还没来得及开口,那位男士掏出皮夹把账结了。李小姐当时还想,和他争着买,说不定会伤他的自尊,等以后熟了,再来买单。没想到的是,她却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因为两天后,男方的介绍人转弯抹角地说了一大堆他不适合她的理由。最后,她听出来了,是男方嫌她太会用钱,太不体谅男士。
有了第一次教训,当李小姐遇到第二个合眼缘的男士时,不管去哪里,去干什么,每次她都抢着买单,有时双方几乎到了争执的地步。她想:这样做,别人就不会说我了吧。可人家又不高兴了,在交往了一个多月后,她收到了男士发来的E-mail。他在信中说:“我知道,我的收入没有你高,但你也不用这样不给我面子,我觉得你太主观,和你在一起有压力。”
李小姐应酬的差错出在没摸清对方的意思,还错误地将旧的经验应用到不同的人身上。应酬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如果你没有摸清对方真正的意图,再多的表面工夫也是白费的。只有对症下药,用正确的方法对待正确的人,才能避免在交往中捉襟见肘,避免以尴尬收场。
谈生意需要应酬,相亲需要应酬,跟领导交往也需要应酬,也许有些人嫌烦了,等到跟自己的朋友、亲人在一起的时候,便完全放下了心,觉得既然已经是老熟人了、是亲戚了,那还应酬个啥呀?大家都敞开心扉,该说啥说啥,该干嘛干嘛,不要来那么多虚伪客套好了。这样的想法大错特错。朋友关系和亲属关系也是需要你花费精力去精心维护的,谁说跟朋友吃饭、聊天、打球、逛街不是应酬呢?谁说跟亲属一起过年、过节不是应酬呢?只不过在这样的场合下我们面对的都是熟悉的人,不需要打起一万分精神来,不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需要一本正经罢了。也许有些人就懈怠下来,连得罪了朋友都不知道。
老周和老郑是在同一科室配合了数年的老搭档,平日关系极好,两人无论谁受了同事的欺侮与误解,另一方总会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为老友讨个公道,真可谓荣辱与共。可最近竟然分别在同科另一位同事老冯面前大加数落对方的不是,表面上却依然友好。老冯惊异之余深感二人都把自己当亲近者诉说“心里话”,实在是很瞧得起自己,何不替他们双方出面调和,做个和事老,最终化干戈为玉帛呢?这样不仅对得起他们对自己的一片信任,今后求他们办事也方便。
于是老冯就先跑到老周家替老郑“承认错误”,说好话,表达和好之心,又跑到老郑家“承认错误”,然后心满意足,好不骄傲回到家里,暗想此事办得实在漂亮,那两位肯定会对自己感激之至。不想等了数天,老周和老郑不仅没有丝毫谢意,反而都对其冷淡之至,俨然一副攻守同盟的样子,又好得像一个人似的。弄得老冯在同事间落得个挑拨离间的名声,真是伤心至极。
过了很久老冯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办公室里的是是非非天天都有,连夫妻都免不了“勺子碰锅沿”,又何况是各存利害关系的同事,偶尔的摩擦、不满自不用说,互相指责对方不是,发泄一下心中不快也很正常。而老冯的那番话不仅让周郑二人觉得老冯是个典型的两面派,不值得深交,更会担心二人“黄金搭档”的良好形象在领导和同事中间遭到破坏,影响日后发展。关键时刻自然“求同存异,一致对外”了。
谁都需要找个人做倾听者,让自己有机会倒一倒肚子里的苦水。这样的话,说者说完了也就不再积在心里了,自然也就更畅快;那听者也没必要太较真,把每一句话都当成真话,当场哼哼哈哈,为他解解心烦,事后就应该忘到一边去,避免旧事重提伤人面子,也避免让本来与自己无关的是非牵扯上自己。可是老冯偏偏就没做这么个明白人和清净人。虽然古道热肠的初衷是值得赞美的,可是最后也根本没解决问题还落得自己里外不是人。这就是缺乏应酬的经验的表现。说者说之,听者听之。话到自己耳朵里,烂在自己心里,干吗平白无故非去做一个传话筒,惹得大家都红了脸皮?
有时候,如果缺乏应酬的基本功,忽略了与人交往的一些最基本的因素,譬如言辞达意,表达清楚等,也会给生活和做事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鲁迅某次在上海坐黄包车,有意实践一下应酬学上的三大原则。他从朋友家门前叫车去南京路先施公司,依照时价,该付出车费三角。
鲁迅没有说明去南京路的什么地方,价钱讲好,便坐上车。刚到南京路口,车夫便停下来,说:“到了。”
鲁迅本来应该说:“哎呀,对不起,我只对你说南京路,却没有说明我要去先施公司……”但他并不把这句话讲出来,却故意说:“还没有嘛,我要去先施公司,此地距离先施公司还远呢!”
车夫提出反驳:“什么话?三角钱来到南京路,还不下来……”
“哪里,我来南京路就是为了要去先施公司嘛!”
“你分明说是来南京路。”
“你不去先施公司,我就不付钱。”
“你不付钱我就叫警察。”
坐车虽属小事,但应酬不得其法,不说清楚自己想去哪就上车,不问清楚顾客想去哪就拉车,两个人交流不畅,自然出现了这个乱子。当时鲁迅只要说他刚才应该说的话,黄包车夫也许早把他拉到先施公司,再不然,多付车夫五分钱多拉上一段便也就一切顺利了。
应酬的本事说大也大,说小也小。大到场面上应对自如,小到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只有应酬好每个人,才能让自己的交往如鱼得水,维护好自己的关系网。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