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介绍

3.12 声誉竞争模型的推论

发布于 2024-10-11 21:30:14 字数 1809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0

声誉竞争模型还可以给出更多的启示,有些可能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但大多数可以从事实中归纳出来:项目创建会比项目合作让人获得更多声誉;相比增量改进现有软件的“me,too”(译者注:仿造)产品,创意十足的产品会让人获得更多声誉;一个软件如果只有作者本人才理解或需要,则在声誉竞争中几乎连参赛资格都没有;对现有项目做出贡献会比另起一个新项目更容易吸引注意力;和成熟项目进行竞争比填补领域空白要难得多。

因此,存在一个和邻居们(最相似的竞争项目) 的最佳距离。如果太近,会被认为是一个价值有限的“me,too”项目,是一个低劣的礼物(这样还不如为一个现有项目做贡献);如果太远,就没有人会去用、去理解、去感知作者的努力(仍然被认为是低劣礼物)。这造就了一种开垦心智层的模式,即一种更像是移民们分散开来向地理边缘拓展的模式,而不是随机的扩散受限的分形图式。项目总是倾向于填充前沿地带的功能性缺口(书后注释 9 进一步讨论了新颖性的诱惑力)。

一些非常成功的项目成了类别杀手,没人希望在它周围安营扎寨,因为和这些项目的基础相比,新项目很难再吸引黑客们的注意力。那些发现另起炉灶希望不大的人,转而会为那些大型成功项目增加扩展。类别杀手最经典的例子当数 GNU Emacs,该项目及其变种在全功能可编程编辑器的生态环境中占据得如此彻底,以至于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甚至都没有竞争产品能超越 Emacs 当年还只是单人作品时的水平。人们转而编写各种 Emacs 模式。

从全球看来,这两个倾向(“填补空白”和“类别杀手”)是开源项目发展的总体趋势。上世纪 70 年代的开源项目大多都是玩具和原型,80 年代多为开发工具和互联网工具,90 年代则转向操作系统。每当一个问题被基本解决后,黑客们就开始攻克更新和更难的问题。

这种趋势对未来有着很有意思的启示意义。1998 年初,Linux 看上去已经非常像是“开源操作系统”类别的杀手,那些原本可能写出与之竞争的操作系统的人,转而去写 Linux 设备驱动和扩展,多数较底层的(曾经被黑客们渴望的)开源工具已经有了,那还剩下什么呢。

是应用。在第三个千年的开始,我们大可预言开源会转向最后一块处女地——写给非技术人员的程序。GIMP(http://www.gimp.org )是一个早期标志性项目,这个类似 Photoshop 的图像处理应用,是开源过去十年来第一款满足商业软件 GUI 界面标准的面向最终用户的重要应用。另一个则是引起很多关注的应用工具项目如 KDE(http://www.kde.org)和 GNOME(http://www.gnome.org)。

一位读者指出,将开源开发和土地开垦类比,也解释了为什么黑客对微软“拥抱并拓展”(embrace and extend)策略——将互联网协议复杂化,然后将其封闭——有着发自内心的愤怒。黑客文化可以和多数封闭软件共存,比如 Adobe Photoshop 的存在并不能明显减少黑客对 GIMP(类同于 Photoshop 的开源产品)附近领域的兴趣。但如果微软能够成功地将协议“去市场化”(de-commoditizing),那就只有微软的程序员才能写出符合该协议的软件了。微软不仅通过不断垄断伤害消费者,他们还在数量和质量上减少了可供黑客开垦和耕作的心智层空间 9。怪不得黑客常把微软的策略称为“协议污染”,这种反应就好比农民看见有人往他们用来灌溉庄稼的河水里投毒。

最后,声誉竞争模型解释了一个常被引用的格言,即“自称是黑客不代表你就是黑客,只有其他黑客认为你是黑客,你才是黑客” 10。从这个角度看,所谓黑客,是一个通过贡献礼物表现出他(或她)既拥有技术能力又懂得声誉竞争如何运转的人。对是否为黑客的判断是一种感知和认同,只能由那在文化中已经做得很好的人给出。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扫码二维码加入Web技术交流群

发布评论

需要 登录 才能够评论, 你可以免费 注册 一个本站的账号。
列表为空,暂无数据
    我们使用 Cookies 和其他技术来定制您的体验包括您的登录状态等。通过阅读我们的 隐私政策 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单击 接受 或继续使用网站,即表示您同意使用 Cookies 和您的相关数据。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