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序一:架构师真正要学会的事情
- 推荐序二
- 译者序 2.0
- 序
- 关于本书
- Part Ⅰ 什么是软件架构
- 第 1 章 什么是架构
- 第 2 章 架构的种类
- 第 3 章 软件架构是什么
- 第 4 章 敏捷软件架构是什么
- 第 5 章 架构对上设计
- 第 6 章 软件架构重要吗
- 第 7 章 问题
- Part Ⅱ 软件架构的角色
- 第 8 章 软件架构的角色
- 第 9 章 软件架构师应该编码吗
- 第 10 章 软件架构师应该是建造大师
- 第 11 章 从开发者到架构师
- 第 12 章 拓展 T
- 第 13 章 软技能
- 第 14 章 软件架构不是接力运动
- 第 15 章 软件架构要引入控制吗
- 第 16 章 小心鸿沟
- 第 17 章 未来的软件架构师在哪里
- 第 18 章 每个人都是架构师,除非他们有其他身份
- 第 19 章 软件架构咨询师
- 第 20 章 问题
- Part Ⅲ 设计软件
- 第 21 章 架构驱动力
- 第 22 章 质量属性(非功能需求)
- 第 23 章 处理非功能需求
- 第 24 章 约束
- 第 25 章 原则
- 第 26 章 技术不是实现细节
- 第 27 章 更多分层等于更高复杂度
- 第 28 章 协同设计是一把双刃剑
- 第 29 章 软件架构是对话的平台
- 第 30 章 SharePoint 项目也需要软件架构
- 第 31 章 问题
- Part Ⅳ 可视化软件
- 第 32 章 沟通障碍
- 第 33 章 对草图的需要
- 第 34 章 无效的草图
- 第 35 章 C4:语境、容器、组件和类
- 第 36 章 语境图
- 第 37 章 容器图
- 第 38 章 组件图
- 第 39 章 是否包含技术选择
- 第 40 章 你会那样编码吗
- 第 41 章 软件架构和编码
- 第 42 章 你不需要 UML 工具
- 第 43 章 有效的草图
- 第 44 章 C4 的常见问题
- 第 45 章 问题
- Part Ⅴ 为软件生成文档
- 第 46 章 代码不会讲述完整的故事
- 第 47 章 软件文档即指南
- 第 48 章 语境
- 第 49 章 功能性概览
- 第 50 章 质量属性
- 第 51 章 约束
- 第 52 章 原则
- 第 53 章 软件架构
- 第 54 章 外部接口
- 第 55 章 代码
- 第 56 章 数据
- 第 57 章 基础设施架构
- 第 58 章 部署
- 第 59 章 运营和支持
- 第 60 章 决策日志
- 第 61 章 问题
- Part Ⅵ 开发生命周期中的软件架构
- 第 62 章 敏捷和架构的冲突:神话还是现实
- 第 63 章 量化风险
- 第 64 章 风险风暴
- 第 65 章 恰如其分的预先设计
- 第 66 章 初识软件架构
- 第 67 章 问题
- Part Ⅶ 金融风险系统
- 第 68 章 金融风险系统
- Part Ⅷ 附录:技术部落 的软件指南
第 50 章 质量属性
功能性概览部分总结了功能,也值得包含一个单独的总结质量属性/非功能需求的部分。
意图
这部分总结了主要的质量属性,应该回答下面几类问题。
对于架构必须满足的质量属性是否有清晰的认识?
质量属性是否满足SMART原则1(具体、可衡量、可达成、相关、及时)?
如果通常理所当然的质量属性并无必要,是否会明确标示为超出范围(比如,“用户界面元素只用英语呈现”就表明并没有明确考虑多语言支持)?
有没有不切实际的质量属性(比如,在很多组织中,实现真正的全天候往往很昂贵)?
1一种目标管理方法,http://en.wikipedia.org/wiki/SMART_criteria。——译者注
此外,如果有任何质量属性被视为“架构上重要的”,并对架构产生影响,为什么不把它们记下来,这样你事后就能在文档中查阅。
结构
直接列出每个质量属性是一个很好的起点。例子包括:
性能(比如延迟和吞吐);
可伸缩性(比如数据和流量);
可用性(比如运行时间、停机时间、定期维护、全天候、99.9%等);
安全性(比如认证、授权、数据保密性等);
可扩展性;
灵活性;
审计;
监测和管理;
可依赖性;
故障转移/灾难恢复的目标(比如手工还是自动化,要花多长时间);
业务连续性;
互操作性;
遵守法律法规(比如数据保护法);
国际化(i18n)和本地化(l10n);
可访问性;
易用性;
等等。
每一个质量属性都应该是精确的,不要让读者来解释。不属于这种情况的例子包括:
“对于要求必须快速提供服务”;
“上不封顶”;
“尽快”;
“尽可能小”;
“尽可能多的客户”;
等等。
动机
如果你一直是个软件架构的好公民,积极考虑质量属性,那为什么不把它们写下来呢?质量属性往往不是放在盘子里端给你的,需要一定量的探索和提炼才能得到一个清单。简单地说,把质量属性写下来可以消除歧义,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的维护/增强工作。
受众
由于质量属性本质上多半是技术性的,这部分实际上是针对软件开发团队中的技术人员。
是否必须
是,所有软件指南都应该包含对质量属性/非功能性需求的总结,因为它们通常以某种方式塑造了最终的软件架构。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