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委婉背后的真相,应付好了才能从容处世
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委婉,忌讳有话直说,以免让人尴尬。在人际交往中,不懂得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就容易得罪人,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以致错过大好的机会。能够听懂委婉的暗示,才能做个识趣的人。
中国式的含蓄之美
中国自古以来推崇含蓄美,不喜欢过分直白。这也算是中国特有的审美情结。
对中国的传统艺术来说,含蓄已经成为美的评判标准。中国的诗词喜欢营造意境,专于炼字
,用精练的文字表达无限的意境,推敲
的典故也源于此。很多诗人以诗文浅露为俗,讲究句中有句、句外有句,诗文要饱含耐人寻味的深意。这就凸显出含蓄的艺术魅力。
中国画也不像西洋画那么写实。曾有人批评中国画毫无章法,其实这恰恰是中国画的珍奇所在。中国的画家喜欢按心境随意抒发,追求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体现无尽之韵味,称得上含蓄。画是艺术品不是照片,看画的人想怎么解读就怎么解读,一幅画太实了反而会失去意境,水中月、镜中花才会让人无限地遐想。中国画有一种很典型的创作方法——留白,虚虚实实,更能淋漓尽致地表现意境。如踏花归来马蹄香
这类主题,香
怎么画?踏花归来
又如何表现?按中国画的技法,不用画什么大场面,只要画一匹马,马蹄上沾上些花瓣,蝴蝶围着马蹄转,踏花
有了,香
也有了,颇显含蓄的真谛。
不仅仅是艺术作品,中国人也十分含蓄
,这和我们推崇的道德教化有关。华夏文明和儒家思想密不可分,中国人过分守礼
,假如一个人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就会被看成离经叛道
之徒。因此,中国人习惯了低调谨慎,喜欢含蓄
地为人处世。除了儒家学说,道教和佛教的兴盛,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佛教和道教都提倡参悟
,追求一种意境,不喜欢太过张扬,不喜欢与人冲突,不喜欢举止外露。这同样也造成了中国人说话不喜欢明说,喜欢让对方领悟。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人往往把自己的思想蕴藏在行为之下,说话的时候讲究留白
,以含蓄为主。就拿中国的父母和子女来说,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甚至现在,子女都很少对父母直接说出我爱你
,而父母听到这样的话后就算很开心,也会觉得有些害羞,往往不知该如何反馈。父母和子女之间尚且如此含蓄,更何况是其他人之间呢?
西方人向来追求个人主义,崇尚自由平等。他们更喜欢直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至于别人怎么想不会考虑太多,不满就是不满,反对就是反对。而中国人说话经常指东打西、迂回婉转,不习惯这种说话方式的外国人听了,可能就会闹笑话了。
我有个同学,在一家外企工作。有一天公司里的外籍主管邀请他到家里做客。到了午餐时间,这位外籍主管邀请他一起用餐。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主人这么说了,客人总是会推托一句,比如说我刚吃过
,或者我家里做着呢
,然后主人又会再请一次,客人才会半推半就地入席。可是,我的同学客气地说了一句不饿
,外籍主管就真的以为他不饿,自己去吃饭了。这让我的同学感到十分尴尬,却也不好意思再说什么。
其实,外国人只是不喜欢强人所难,即使你看起来很需要帮助,你不开口,他会觉得你不需要,会认为你喜欢一个人干,或是别人帮忙会给你添麻烦。我的那位同学说了不饿
,外籍主管自然就认定他不想吃。这么小小的一件事,就可以反映出中外文化的差异。
这么看来,是中国独特的文化造就了中国人意不直叙,情不直露
的含蓄。这与西方人的直言直语
相比,不能说哪一种好,哪一种不好。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人人都应该学着适应,身在中国就要能听懂身边人的含蓄
,也要学着含蓄
一点。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